- 深圳自考网为学考网旗下网站,为考生提供深圳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深圳省教育考试院www.eeagd.edu.cn为主。
广东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押题复习资料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
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 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2、简述统计的作用。
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 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
;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
,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
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三、论述题
1、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 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 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
2、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答: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知识点二: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 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
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二、简答题
1、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
答: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种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一切间接的统计数据都是从直接的、第一手数据过渡而来的。
2、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答: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加以报道。例如, 公开的出版物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和各种专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提供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数据的出版物也有许多,如《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世界银行各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除了上述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外,还可以获取广泛分布在各种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传媒中的各种数据资料,同时也可以在网上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利用第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但使用时应注意统计数据的涵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以避免误用或滥用。
3、简述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
4、简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答: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群众性。一项全面性的统计调查,往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员参加制定详细的调查工作方案与实施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因此,没有科学的、严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组织调查之前以及调查过程中,必须周密地设计调查方案及实施计划,以保证统计凋查任务的完成。
5、简述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
答: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是分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某个侧面,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总体情况。因此,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统计数据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承前启后,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统计数据资料整理得好,会使综合的资料十分丰富,说明更多的问题。否则,会使资料内容贫乏,使调查得来的大量原始数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6、典型调查有何作用?
答:典型调查的作用有如下两点: 其一,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
其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7、什么是统计分类标准化?
答: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统计标准化的内容很多,有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分类标准化、、基本术语标准化、编码标准化等等。统计分类标准化是这些标准化中的一种。
8、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社会现象是复杂的,现象之间既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又存在质与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分组的目的,就是阐明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作用:(1)将零星分散的统计数据,经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可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也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2)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9、简述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
答: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或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国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所有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是指资产归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非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私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的经济成分。港澳台经济是指资产归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外商经济是指资产归外商所有的经济成分。
10、简述机构部门分类。
答:机构部门分类是根据机构单位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进行的分类。按机构部门分类是将国民经济中所有的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大部门,它们是:
(1) 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
(2) 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
(3) 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
(4) 住户与住户部门。三、论述题
1、试述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
答:数据资料搜集方法可以分为询问法、报告法和观察实验三大类。第一,询问法。询问法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座谈会等。第二,报告法。报告法是基层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以各种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搜集资料的。第三,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调查者通过直接的观察或实验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直接观察法是指就调查对象的行动和意识,调查人员边观察边记录以收集信息的方法。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计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2、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有何意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其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哪些方面?
答: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是因为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一项全面性的统计调查,往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协同工作。如果没有科学、严密的工作计划,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的。所以,必须在组织统计调查之前,周密地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及实施计划。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
内容:(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3) 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
3、如何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与整理?
答:统计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有:(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包括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法、设置疑问框审查等。(2)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备进行统计分析时使用。(4)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
4、试述行业分类以及产业活动单位。
答:行业分类又称产业部门分类,它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部门分类的一种。产业部门分类是按照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同质性以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的部门分类。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我国统计制度规定,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地点的惟一性。如果一个单位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生产活动,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也要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活动单位。
(2) 生产活动的单一性。一个产业活动单位,要么只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要么虽然允许有一种以上的生产活动,但主要活动在单位的增加值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 也就是说,所有次要活动的总体规模与主要活动相比是很小的。
(3) 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产业活动单位是为生产核算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
5、试述统计表的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为了使统计表的设计合理、科学、实用、简明、美观,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 设计表之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如何分组,如何设置指标,哪些指标放在主栏,哪些指标放在宾栏,等等。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与安排, 务必使表的设计主次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理。第二,统计表的形式应长宽比例适中,一般为长方形,既不要太长,也不能太粗短,也不能为正方形。第三,统计表的
左右两端习惯上均不画线,采用开口式。第四,表中的横行“合计”一般列在最后一行
(或最前一行),表的纵栏的“合计”一般列在最前一栏。第五,表的纵栏较多时,为
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编号。第六,表中的总标题要简明扼要,并能确切说明表中的内容。标题内或在标题下面说明统计资料所属时间、空间。第七,表中的指标数字应有计算单位。第八,表内上下各栏数字的位数要对整齐,同类数字要保持有效的统一位数。第九,表内各主词之间、各宾词之间的排列顺序,应按时间先后、数量的大小、空间的位置等自然顺序合理编排。一般是按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第十,对某些资料必须进行说明时,应在表的下面注明。
知识点三:综合指标一、名词解释
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
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3、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
4、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5、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它是以名数表示或由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组成,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6、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平均数形式表示, 因此也称作平均数。
9、标志变异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
10、标准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二、简答题
1、总量指标有什么作用?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称为总量指标。总量指标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认识社会的起点;其二,是实行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其三,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2、简述时期指标的特点。答:第一,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总的发展水平。例如,将一年内 12 个月的钢产量相加就得到全年的钢产量。第二,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包含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时期越短,指标数值越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第三,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
3、简述平均指标及其作用。答: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2) 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4、简述标准差的意义。答: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它的涵义与平均差基本相同,也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不同的只是在数学处理上有所区别。平均差是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正负问题,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平均离差的正负值。计算结果标准差稍大于平均差,这对于进行抽样估计、提高保证程度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在数学上标准差的计算过程比平均差简便,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因此,标准差的应用较为广泛。
5、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第二,注意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第三,注意平均指标与分配数列的结合应用。第四,注意把一般与个别、平均与典型事例相结合。
6、简述计算标准差的几个步骤。答:计算标准差大体分以下几步:第一步,计算总体平均数;第二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第三步,求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第五步,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平方,得标准差。
三、论述题
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各有什么特点?答: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可加性、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的关系和数据的取得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第一,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而时点指标的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第二,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的长短无直接关系;第三,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而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
2、论述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应用。
(1) 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是必然影响因素,起决定作用;有些是偶然因素,使各单位在数量上存在差异。通过平均,可以消除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差异,显示出由于必然影响因素达到的一般水平。
(2) 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各 单位某一标志表现不同,但有一定规律,一般很小或很大的数值出现次数较少,而靠近平均数的次数较多,围绕平均数两边的标志值出现次数最多,这说明总体分布是从两边向中间集中,中心是平均数。因此,平均数可以说明总体的集中趋势。
(3) 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平均指标在抽样推断中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进而可以估计总体总量。知识点四:时间数列
一、名词解释
1、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2、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
3、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 在统计上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4、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5、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量。
6、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
7、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
8、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它是使各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 以此去配合趋势线的方法。
二、简答题
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研究时间数列有何作用?
答:时间数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
(1)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2) 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
(3) 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
2、简述时期数列及其特点。
答: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中的观察值,是对其所属时期内发生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统计的结果;
第二,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邻观察值相加后的结果能表明现象在更长时间段上发展变化的规模和水平;
第三,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答: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其区别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 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二者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
4、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答:第一,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 第二,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 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
5、简述研究现象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 而且还可能延伸到未来。因此,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象的前景和将来的状况进行预测。第二,时间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起着支配作用的因素,其影响越强烈,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就越明显。由此,通过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分析,可以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可以评价过去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成效;第三,测定长期趋势,把它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更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6、简述时距扩大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答:第一,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发展水平波动有周期性,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若无明显周期性,按经验逐步扩大;第二,时距扩大法只适用于时期数列,时点数列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时距选择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距过长,会使时间数列修饰过度。时距也不应太短,否则达不到修匀的目的。第四,扩大的时距应前后一致,以使修匀后的时间数列保持可比性。
三、论述题
1、论述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及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答: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二, 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
2、试述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及作用。
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概括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或增长的程度,可用于对不问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其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未来发展水平。
知识点五:指数一、名词解释
1、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指数作为一种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方法,主要是研究狭义的指数。从狭义上讲,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2、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 1864 年首先提出的,称为拉斯贝尔公式, 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3、指数体系:广义的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狭义的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4、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
5、固定权数: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调整后的资料,以比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
6、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
8、结构影响指数: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 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指数的种类。
答:第一,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当指数表明某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个体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第二,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是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质量指标指数是根据质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第三,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 统计指数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或称时间性指数和区域性指数)。所谓动态指数,是反映现象的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静态指数反映的是同类现象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地区、部门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
2、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点:第一是引进同度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第二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
3、简述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关系。
答: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看:一是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时的思路不同;二是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三是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亦有区别。联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
4、简述几种常见的股价指数。
答:第一,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又称道氏指数。它采用不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
第二,标准普尔指数;第三,恒生指数;第四,日经指数;第五,金融时报指数;第六,上证股价指数;第七,深圳股价指数。
三、论述题
1、论述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答: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基本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分析复杂经济现泵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在经济管理与研究中, 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都常常需要了解某些复杂经济现象的变动情况, 分析其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复杂经济现象是由不同类要素组成的,往往在量上不能直接综合,为了分析其总的变动情况,必须利用指数这一方法才能实现。我国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地向社会提供众多的经济指数资料,诸如工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各种主要的价格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资指数等,为国家指导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以及微观经济单位分析市场前景,决定发展的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第二,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些现象的发展变化是其他一些现象(因素)变化影响的结果。在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中,有必要从数量上具体了解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任务可通过指数方法完成。这对于分析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试述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
答:第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因素;第二,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 第三,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第四,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每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相应的因素指数公式及对应的绝对量关系式计算的。(注意应对每一条展开论述)
知识点六:抽样推断一、名词解释
1、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2、总体:是指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 一般用大写字母 N 代表总体单位数。
3、总体成数:是指总体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一般用P 表示。
4、样本成数:是指样本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样本容量的比重。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指数的含义。
答: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基本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分析复杂经济现泵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在经济管理与研究中, 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都常常需要了解某些复杂经济现象的变动情况, 分析其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复杂经济现象是由不同类要素组成的,往往在量上不能直接综合,为了分析其总的变动情况,必须利用指数这一方法才能实现。我国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地向社会提供众多的经济指数资料,诸如工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各种主要的价格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工资指数等,为国家指导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以及微观经济单位分析市场前景,决定发展的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第二,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些现象的发展变化是其他一些现象(因素)变化影响的结果。在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中,有必要从数量上具体了解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任务可通过指数方法完成。这对于分析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试述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
答:第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因素;第二,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 第三,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第四,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每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相应的因素指数公式及对应的绝对量关系式计算的。(注意应对每一条展开论述)
知识点七: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一、名词解释
1、表格法:是根据两个相关变量,即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的对应关系的数值编制而成的数据表,一般称为相关表。
2、相关系数:是在直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3、回归分析:是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影响程度。
4、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两个变量的成对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再根据自变量的变动值,来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5、估计标准误差:是用来说明回归方程式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相关关系的种类。
答:根据相关关系的方向划分,相关关系可以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根据白变量的多少划分、相关关系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根据相关的形式不同划分,相关关系可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根据相关关系的程度划分,相关关系町划分为不相关、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2、概括说明为使所拟合的数学模型达到最佳,一般应遵循的条件。
答:为使所拟合的数学模型达到最佳,一般应遵循下列条件:(1)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要在对两变量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值,看是否达到显著相关的要求。若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时, 这样拟合的回归模型才有实际意义;若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或相关程度较低时。则所拟合的回归模型就没有实际意义。(2)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若将两个变量的成对数据绘成散点图,当这些散点的分布近似于直线时,才能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3)应根据最小平方法(又称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论述题
1、试论述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关系。这是相关与回归分析的起点。只有存在相互依存关系,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 确定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只有确定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才能运用相应的相关分析方法去解决。如果把曲线相关误认为是直线相关,按直线相关来分析,便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错误的结论。
(3) 测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一种不确定的数量关系,因此常常给人的感觉是不明确的。相关分析就是要从这种不确定、不明确的数量关系中,判断相关变量之间数量上的依存程度和方向。
2、请论述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答: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
(1) 相关分析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回归分析所研究的两个变量不是对等 关系,必须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
(2) 对于变量 x 与y 来说,相关分析只能计算出一个反映两个变量间相关密切程度的相关系数,计算中改变 x 和y 的地位不影响相关系数的数值。回归分析有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分别建立两个不同的回归方程。
(3) 相关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一个变量是随机的, 另一个变量是非随机的。而回归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自变量是可以控制的变量(给定的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
(1) 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假若对所研究的客观现象不进行相关分析, 直接作回归分析,则这样建立的回归方程往往没有实际意义。只有通过相关分析,确定客观现象之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而且其关系值又不确定的条件下,再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方程才有实际意义。
(2) 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对所研究现象只作相关分析,仅说明现象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是不够的,统计上研究现象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回归分析,将具有依存关系的变量间的不确定的数量关系加以确定,然后由已知自变量值推算未知因变量的值,只有这样,相关分析才具有实际意义。
3、试论述在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第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是保证正确运用回归分析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在确定哪个变量作自变量,哪个变量作因变量之前,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充分正确的认识。第二,在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只能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联系程度,以及两变量间的变动比例。因为其值大小直接取决于变量所用计算单位的大小。第三,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为了使推算和预测更准确,应将相关系数、回归方程和估计标准误差结合使用。第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回归方程是根据资料计算出来的,是一种经验数据,如条件发生变化,则推算或预测会不准确。因此,不能机械照搬,以免造成失误。
知识点八: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各个部门的总和,包括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住户。
2、国民经济核算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对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在特定时点的结果和各重要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测定,用以跟踪、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订的核算标准和规范,二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4、国民账户体系SNA 是指以市场经济条件及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创于英国,后来由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五个国际性组织联合公布施行。
5、国民经济账户是指以账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二、问答题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第二、是加强经济管理和制订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三、可以用于进行国际比较第四、能够推动统计学以及其他核算现代化的发展2、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何意义?
第一、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第二、符合深化改革的需要第三、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能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第四、符合对国民经济运行综合平衡协调的需要
3、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第一、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为指导,并吸取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第三、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际上科学的核算方法和有益的经验。
4、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帐户之间有何关系?
基本核算表与国民歼击机帐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一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国民经济帐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帐户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
5、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共同特点有哪些?
答: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的研究客体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国民经济的运行全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第二,两者的研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制订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规范,同时还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三,两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等内容。第四,两者的研究方法基本相同,均包括了建立有关的指标体系,明确各个指标的科学界定和计算方法。
知识点九:人口与劳动统计一、名词解释
1、人口数量是指处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具有某一特定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
2、人口分布是指人口的地理分布,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分布。
3、人口的社会构成是指由社会因素、社会性质、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布和关系。
4、总负担系数是指 14 岁以下人口 65 岁以上的人口总数与 15 到 64 岁人口的总数之比例。
5、人口自然变动是指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即人口的出生与死亡。
6、人口迁移变动是指人们改变常住的地址,从一个地区迁出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所引起的变动。
7、人口质量是指反映人口总体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
8、劳动力资源是指一定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就是指
16 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
9、经济活动人口是指 16 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二、问答题
1、人口数量统计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确定人口数量统计的时间标准第二、确定统计的地理范围
第三、确定统计的人口范畴
2、与自然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有哪些特点? 第一、劳动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资源。
第二、劳动力资源的再生产周期较长。
第三、劳动力资源是一种有生命周期的资源。3、如何看待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可以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必须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才能保证劳动力的供应,以实现经济增长。如果人口过多,消耗了更多的资源,也会延缓歼击机增长。
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会促进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而推动人口的增长。
知识点十:国民财富统计一、名词解释
1、国民财富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2、林木蓄积量是指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树木树干可能出材的材积总量,用立方米表示。
3、国民财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 包括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等。
4、资产负债表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单位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存量价值及金融资产与负债关系的平衡表。
二、简答题
1、国民财富有哪些规定性?
第一、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第二、既包括经过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包括经过人类劳动被发现或掌握的自然资源。
第三、国民财富中的物质财富是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融合体。第四、国民财富是一个经济存量。
2、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何在?
第一、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介环节的重要手段。
第二、是制订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与宏观调控计划的重要依据。第三、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依据。
3、资产负债表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第一、综合反映了全社会和各个机构单位国民财产的规模、结构、联系等重要资料, 是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第二、提供了有关经济存量的分类指标,有从不同的角度对国民经济和整体状况进行多方面的经济分析。
第三、其编制原理与方法的依据是已经实施多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所提供的资料有利于进行国际对比。
知识点十一:国民经济生产统计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产品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个特性:劳动性、生产性、有用性、社会性、时期性。
2、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4、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即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
5、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6、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的最终使用具体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净出口三个部分。
7、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之和。
8、国内生产总值表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为核心,对国民经济生活与使用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9、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是指用来描述国民经济生产和使用总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因素影响的综合指数,具体包括价值量指数、物量指数和物价指数。
二、简答题
1、我国 2002 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生产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我国 2002 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主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2、国内总产出指标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总产出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综合指标。第二、总产出反映了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第三、总产出指标是基层统计单位计算增加值的基础指标。
3、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
第一、能够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表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貌。第二、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的基本指标
第三、是分析经济、产业结构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数据。
第四、有利于分析研究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最终使用情况,能够全面反映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第五、有利于进行国际比较。
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中常用的指数体系有哪些?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就业人员数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就业人员数占总人口数比重指数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总人口指数第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
总人口指数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资金指数×资金产值率指数知识点十二:国民经济流通统计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流通是指在生产环节之后出现的社会产品从生产者向使用者的转移过程, 它反映了社会产品实物形态的运动。从广义的角度考察,国民经济流通泛指一切生产成果的流通;从狭义的角度考察,国民经济流通是指有形实物产品即货物的流通。
2、商品流通是指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通过买卖行为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3、离岸价格是指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把出口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只以后的价格, 它包括货价、货物包装费、运费、保险费和爱他劳务费用以及出口关税。
4、到岸价格是指进口货物到达进口国国境的价格,包括货价、运抵进口国起卸前的运费、保险费和其他费用。
5、直接标价法是指单位外币折算成本国货币的方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
6、间接标价法是指单位本币折算成外币的反复,是直接标价法的倒数。
7、商品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库存商品的平均更新次数,计算公式为:商品周转次数=商品销售额/平均商品库存额
8、商品周转天数商品周转天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库存商品平均每更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其计算公式为:商品周转天数=核算期天数/商品周转次数
9、社会商品购买力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零售市场上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制支付能力, 它表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商品的需求量。
10、进出口比价指数是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相比的比例。
11、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是指出口某种商品可以换回 1 个单位的外币所需要的人民币总成本,即出口多少钱的商品换回一个美元。
12、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国际的商品、服务和资本往来等外汇收支,即一个国家对外的现汇外汇资金的收支。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所有收入与支付。
13、国际收支平衡表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交易。它包括四大项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
14、储备资产是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
二、简答题
1、商品流通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第一、必须是物质产品的转移
第二、必须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第三、必须是改变所有权的商品转移。 2、对外贸易统计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研究的范围广泛,除了研究国内商品流通,还要研究进口和出口等环节。第二、有关问题的统计原则应当明确,如统计国别的原则、统计价格的原则等。第三、是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实行科学管理和对其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工具。
3、目前国别统计原则有哪几种?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国别统计原则:
第一、按产消国原则统计,指进口货物统计为原产国即生产国、出口货物统计为消费国。
第二、按贸易国原则统计,指进口货物统计为购自国,出口货物统计为售予国。
第三、按运输国原则统计,指进口货物为起运国,出口货物为抵达国。我国对外贸易统计是按贸易国原则进行分类,而海关统计则分别按贸易国和产消国分组。
4、海关进出口统计与对外贸易业务统计有哪些区别? 第一、统计的范围不同
第二、统计渠道与汇总方式不同
第三、统计依据的商品目录不同第四、记录的原则不同第五、统计时间确定的标准不同
5、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它是对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的流动量进行统计, 因此也是全面观察一国在某一时期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重要依据。
第二、它综合记录了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商品劳务交易与资本往来等第三、采用复式记账制度,按照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原则,构成经济交易的两个方面:物的流动与资金的流动。
6、国际收支统计的内容有哪些? 第一、经常项目收支
第二、资本往来项目收支第三、外汇黄金储备资产
知识点十三:国民经济分配统计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分配简称国民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即通过对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形成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用以购买货物和服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
2、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是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保障。财政支出是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3、可支配收入表示经过收入分配之后由一国或一个部门拥有的可能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收入总额,有可支配总收入和可支配净收入两个指标。
4、补偿性支出是指用于弥补国有经济生产资料的消耗。
5、积累性支出是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支出。
6、财政收支差率是指财政收支差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它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收执不平衡的数量界限和程度。
7、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流通量,即存在于流通领域之中为各个经济单位所持有的货币量。它包括 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M3
(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三个层次。
8、货币流通量是指流通中实际存在的现金总量,也就是 M0.
9、资金流量统计它主要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个机构部门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二、简答题
1、初次分配形成了哪些收入? 第一、劳动者原始收入
第二、国家财政原始收入第三、生产单位原始收入
2、收入再分配主要有哪些内容? 第一、国家财政收支
第二、银行信贷收支第三、转移收支
3、银行存款资金统计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第一、存款余额
第二、存款收支发生额第三、存款平均余额 第四、存款周转率
4、金融市场统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利率统计
第二、债券股票统计第三、汇率统计
5、资金流量统计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核算范围广、覆盖面宽
第二、它以机构部门为主体,以资金交易为对象,在两者的统一联系中,描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间的资金流动。
第三、因为资金流量核算是描述资金在部门之间的流动,所以它超越了各个部门专业统计的特点,是对宏观经济进行全面性的核算。
第四、它采用复式记账原则,说明了经济活动中部门之间此收彼付的交易活动。
知识点十四:国民经济使用统计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使用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后环节,是对经过分配、流通等中间环节的国民经济活动成果的使用,包括生产使用和生活使用,从而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中,食品消费支出所站的比重。恩格尔定律是指
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发现,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用于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4、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净
变动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5、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
6、投资形成量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因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而形成的工作量以及与之相关费用的总称。
二、简答题
1、最终消费的统计核算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使用与生产范围相一致的原则
第二、消费与货币支出区别开的原则第三、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原则
第四、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原则上应该分期分摊核算。
2、为什么不能把货币支出与消费支出等同计算最终消费?
因为,只有和消费性物品及服务相交换的货币支出,才属于最终消费支出,此外的投资性支出以及分配性支出不是最终消费支出。同时,构成消费的并非都具有实际货币支出行为,比如各种自产自用的消费,实物分配形成的消费等,应该视为虚拟性货币支出。
3、固定资产投资一般统计分析有哪些指标?
这些指标之间有何关系?从不同层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有以下西个:第一、投资供给量
第二、投资使用量第三、投资形成量
第四、投资财产形成量这四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是:投资供给量≥投资使用量≥投资形成
量≥投资财产形成量
知识点十五:国民经济综合统计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是指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以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统计定量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或国民经济体系整体进行的综合分析。
2、国民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个因素和各种成分按照一定的序列结合起来的相互关系,它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的内部状况、内在要素和内在联系。
3、最终产品率是指社会最终产品产值与国内总产出的比率。
4、资金产出弹性系数是资金平均增长速度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之比率,它反映资金的产出效率。
5、主导产业是指那些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有快于其他产业的增长势头,正在或已经在产业结构中占举足轻重地位,对影响、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产业。它的一般特征是:第一、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第二、快速的技术进步;第三、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其他产业反过来又将刺激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具有较好的动态比较费用,加速出口的增长。
6、国民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增加。
7、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8、宏观景气指数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统计指数,以增加值为权数对各个行业的景气指数进行加权计算而得到的综合指数
9、国民经济效益是以全社会或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为对象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反映一定时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综合消耗水平,其基本公式为:宏观经济效益=产出量/投入量
10、功效系数法是在已设置的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给其中每个指标规定两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然后计算各个指标的功效系数,再根据这些单项功效系数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数即为国民经济综合功效系数。
11、综合国力是指对一个主权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资源等方面实力的综合估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综合国力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多面性、综合性、客观性、战略性、可比性。
12、小康是界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进入世界中等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在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还不够富裕的一种状况。小康这一概念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小康是一个生活阶段第二、小康主体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和微观、国家和居民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第三、小康是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第四、小康是奋斗目标。
二、简答题
1、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是以有关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的。第二、是以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第三、是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第四、具有宏观性第五、具有综合性 2、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有哪些意义?
第一、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及全社会提供信息
第三、为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和统计科学的研究提供依据和积累素材
第四、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咨询和进行监督。
3、国民经济结构统计分析具有哪些意义?
第一、是国民经济整体的基础,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第二、促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三、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4、影响国民经济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第二、资源状况
第三、社会需求
第四、经济体制与产业政策第五、国际环境
5、经济增长统计分析的意义有哪些? 第一、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
第二、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统计开展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第三、经济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条件,统计加强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对扩大就业、繁荣市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6、国民经济效益具有那些特点?
第一、是宏观经济全局的经济效益,或者说是从有机联系的整体上来看的经济效益。第二、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
第三、是社会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的经济效益。第四、是满足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经济效益。
7、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8、众数和中位数: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而中位数是将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众数和中位
数本身不是平均值,而只是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
>> 点击阅读全文 <<
最近更新
- 广东省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6-23
- 广东省自考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押题... 06-23
- 广东省自考00020高数(一)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省自考00041基础会计学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省自考00043经济法概论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省自考00055企业会计学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058市场营销学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押题... 06-23
- 广东省自考00144企业管理概论押题复习资料 06-23
自考解答
- 深圳自考如何申请学士学位? 08-22
- 深圳自考专科可以转专业吗 08-22
- 深圳自考专科最快多久能毕业? 08-22
- 深圳自考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怎么学? 08-16
- 深圳自学考试_自考本科专科-深圳自考... 07-22
- 深圳自考可以报考哪些学校呢? 07-22
- 深圳全日制大专在读,同时可以自考本... 07-22
- 自考大专多久能毕业? 07-12
- 深圳自考生怎么办理课程免考?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