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自考网为学考网旗下网站,为考生提供深圳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深圳省教育考试院www.eeagd.edu.cn为主。
广东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押题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第一部分
先秦部分
先秦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但从文学发展而
言,先秦作品产生的时间主要是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韵文有《诗经》和楚辞,散文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诗经》
知识点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时间的305篇作品。当时人们把它称之为“诗”或“诗三百”。汉代,汉武帝把《诗经》尊为“五经”之一,故称《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有十五国风,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贵族和官吏的朝会燕飨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分《周颂》、《鲁颂》、《商颂》,《周颂》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商颂》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和宗庙的乐章。《诗经》运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包括记叙和描写;比是打比方,有比喻和比拟;兴是用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情与事。三者交互运用,构成了意蕴深远的形象。《诗经》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知识点二《君子于役》(泛读)
1、选自《诗经·王风》。君子:妇女对丈夫的敬称。
2、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思妇之辞,表现了一位农家妇女对长期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和热切关心,从家庭生活方面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写作特点全诗是农妇的内心独白。在疑问的语气中既有殷切的期盼,也有无可奈何的凄苦,“如之何勿思”,用反问强化思念之情,朴实的语言将思念之情表达真切。
4、写景分析诗中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晚归图,太阳下山,鸡儿进窝,牛羊归来,正是劳动结束,一家人团聚的时光,然而“君子于役”,无法归来。这就渲染了思妇的孤独凄苦的氛围,也具有衬托比喻的作用,突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苦。
知识点三《蒹葭》(精读)
1、选自《诗经·秦风》。蒹葭:泛指芦苇。
2、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痴情追求,但求之不得,表达了无限惆怅的缠绵情感。诗中的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浑然一体,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虚实相生,秋景、秋水,为眼前实景,溯洄、溯游的追索,已经虚化,至于“所谓伊人”,若有若无,则完全是一种心理幻景。虚虚实实的意象,构成了朦胧而优美的意境,生动地表现了痴情者诚挚的情意与追求。
3、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全章共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层层递进,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情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愈来愈清晰,却可望而不可即。
4、“在水一方”境界意在言外的特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蒹葭》最得“风人深致”,“风人深致”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格,即境界深远,意在言外。伊人“在水一方”,是“企慕之情境”,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那种执着的追求,热情的向往,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的情感。
知识点四《氓》(精读)
1、选自《诗经·卫风》。氓:古代女子对男子的通称。这里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称呼,含有鄙薄之意。
2、主题思想及表现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女主人公在被遗弃后回顾往事,诉说自己不幸的婚姻,表达悲愤与决绝的心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以及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损害。诗中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情感变化紧密结合,故事情节与人物思想感情同步发展,虽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女主人公的形象,及与女主人公相对比的的“氓”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从婚前的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到婚后辛勤操劳而毫无怨言,再到男方变心后看透负心者的本性,坚决和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刚毅的一面。其性格随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氓”婚前信誓旦旦,婚后言行粗暴,忠诚是假,虚伪是真。“氓”的欺骗与虚伪、以怨报德与女主人公婚前的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被休弃后变为成熟、理智、冷静、刚强形成鲜明对比。
4、艺术特点:比兴手法及喻义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两人情爱之深;
②“桑之落矣黄而陨”,比喻由于男子负心,爱情失去光泽;
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能沉溺于情爱之中;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反比男子坏到极点,简直无
所约束。比喻生动形象,寓意发人深省。
知识点五《采薇》(泛读)
1、选自《诗经·小雅》。
2、主题思想这是戍守边境、抵抗玁狁(外敌)侵扰的战士
回乡时的歌唱,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家念归的真实情况。
3、写作手法及主要内容
运用倒叙手法。一、二、三章回顾军中饥渴劳苦、盼望归去的情景,四、五两章
回顾前线戎马倥偬、时刻戒备、奋战不息的实况,最后一章才是归途中的感慨和
悲喜交加的心情。
4、重点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歌末章之佳在于情境交融,含蓄蕴藉,突出了全诗的主题。今与昔、来与往、雪花与杨柳、冬与春,构成鲜明对照,点出时间的推移和出征时间的长久。
第二部分
先秦历史散文
知识点一《左传》概述
1、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是鲁国的国史,据传为孔子所作。
2、《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因为是对孔子《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传,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3、《左传》与同样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以补充史实为长,也最有文学性。
4、《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并触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
5、艺术特色:
《左传》善于用简括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事件,用较少的笔墨刻画人物的性格,尤其擅长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和记录使臣的应对辞令,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1)《左传》的文学特点是擅长记事,尤其善于叙写战争,往往详于前因后果,略于战事本身,《秦晋崤之战》是较典型的一篇。
(2)《左传》还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在《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姜氏、共叔段各自的个性都很鲜明。在战争叙写中,也注意呈现人物面貌,《秦晋崤之战》中,蹇叔、秦穆公的性格特征都有生动表现。
(3)《左传》记言的特色是清晰而富有论辩色彩。
知识点二《郑伯克段于鄢》(精读)
1、《春秋》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件事情的前后过程作了详细的记叙。点明了郑庄公与母亲武姜、弟弟共叔段之间矛盾的由来,叙述了互相间争夺权位、明争暗斗,直至兵戈相见、一决胜负的经过,还描写了郑庄公与母亲解决矛盾的余波。故事曲折生动,刻画细致入微,客观上展示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趋势,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不可调和的冲突。
2、全文成功地刻画了郑庄公的形象。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则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这一切都突出了庄公有计谋、城府深的性格,他终于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的一方。至于武姜的偏心自私心理,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愚蠢贪婪,文中也有生动表现。
知识点三《秦晋崤之战》(泛读)
1、秦、晋两国本是同盟国,晋国战胜楚国后,晋文公称霸天下,两国又联合对郑国作战,但裂痕旋生,这是秦晋崤之战的远因。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秦穆公为了取代晋国称霸中原。晋国在崤之战中战胜了秦国,证明晋文公死后,晋国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2、《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战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君命,证明对秦早有觉察,预作准备;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蹇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秦国方面,蹇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次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王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秦败已成定局。
3、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蹇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哭师,表现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弦高犒师,成为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先轸“不顾而唾”,写其怒形于色,十分传神。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败后能够幡然悔悟,引咎自责,不失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人物的言辞也很生动,如文赢为三帅请命之措辞婉转,皇武子辞秦三将之委婉巧妙,孟明与阳处父在河边的对话,也极富戏剧性。
知识点四《邵公谏厉王弭谤》(泛读)
1、选自《国语·周语上》。《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按国别编排,汇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个国家的部分史料,起于西周穆王十二年(前990),止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共五百多年。《国语》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近人则多认为《国语》是战国初期学者根据春秋时代的史料整理而成。《国语》以记言为主,主要通过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以反映治乱兴衰,对各国历史的记载很不均衡。《国语》的文学价值虽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故事生动,言辞委婉风趣,人物性格也很鲜明,对后世散文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本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起义。由于周厉王暴虐无道,拒绝忠谏,依靠神巫和屠刀来压制百姓的批评言论,使百姓忍无可忍,终于在公元前841
年举行起义,将厉王流放到彘地,拥戴周公、邵公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政治。这一次国人起义,显示了人民力量的不可抗拒,倒行逆施的暴君终将自食其果。
本文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3、文章主要部分是邵公对厉王的劝谏。这段谏辞的中心是陈说堵塞言路、禁绝批评的严重危害,对厉王迷信暴力与王权的谬误敲起警钟。邵公先以治水作比喻,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揭示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态度;再列举古代各阶层人士进谏的情况说明君王听政,必须听取民众意见;然后通过比喻说明民众的议论正是执政者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最后归纳出言路不可堵的结论。文中叙事为谏辞服务,谏之前着重渲染无人敢言的局面和周厉王弭谤的沾沾自喜;拒谏之后“国人莫敢出言”终于“流王于彘”,这就清楚地交代了“谏弭谤”的前因与拒谏的后果,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结构。
4、整段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从正反两面反复陈说,深刻有力。另外,多
用比喻,生动形象;运用排比句式,理直气壮。
知识点五《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泛读)
1、本篇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战国策》原有多种名称,杂记战国时期的有关史事,作者不详。西汉刘向加以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的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主要内容是记叙战国时代一批谋臣策士的言论与活动,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叙事形象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说理透辟言辞犀利,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也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在战国七雄中,有条件统一全国的主要是秦国和楚国,于是出现了连横与合纵两种不同的策略,当时的局面是“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一批策士应运而生,或者主张合纵,或者主张连横,游说诸侯各国。他们称为纵横家,苏秦、张仪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3、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辩,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了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4、苏秦的游说之辞是文中的重点。苏秦的说辞,不以抽象的概念来阐明观点和策略,而是引证古今,通过具体的人和事的相互关系,形象地显示自己的政治见解。他善用铺陈排比以夸大其辞,气势逼人地剧谈雄辨,力图煽动对方。文中详写对秦惠王的游说,略去对赵肃侯的游说,避免重复,繁简得宜。
5、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功名利禄。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崇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
知识点六《鲁仲连义不帝秦》(精读)
1、在秦围邯郸、赵国求救于魏时,鲁仲连挺身而出,批驳辛垣衍尊秦为帝、向秦屈膝的投降主义主张,使辛垣衍惭愧而退。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即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己任。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2、鲁仲连批驳辛垣衍,分析矛盾,指陈利害,有理有据,义正词严。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反受其害。其次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最后归结到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华富贵的迷梦。
第三部分
知识点一《论语》及孔子概述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使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为国以礼”“克己复礼”,主张“正名”,提倡德治,讲求“孝、义、忠、信”。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整理过《诗》、《书》、《易》、《礼》等古籍。对鲁国编年史《春秋》作了增删润色。儒家学派创始人。
知识点二《侍坐》(精读)
1、选自《论语·先进》。
2、主要内容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记载。这是一种教育方式。
3、孔子人物形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个性,及本文表现手法
(1)孔子:不以师长自居,理解学生怀才不遇的苦闷,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对学生的才能、特长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2)四位弟子:子路志向远大,直爽豪放,相当自负;冉有、公西华小心谨慎,格外谦虚;曾皙与众不同,淡泊洒脱,好学勤问,最后还向孔子求教。通过人物的言语、神态、动作表现出来,用词准确精炼,记叙逼真而传神。
4、曾皙的回答得到孔子赞赏的原因①有的说曾皙推崇古代祭天求雨的仪式,即“雩祭”,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这种举行古礼的太平盛世,自然令孔子心向往之。②有的认为,孔子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到处碰壁,周游列国,备受冷遇,不免有愤世嫉俗之情。曾皙希望过淡泊的生活,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因此得到孔子赞许。(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重点语句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孟子
知识点一孟子概述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孟子》七篇。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道,提倡孝悌忠信,宣扬人性本善。
《孟子》的文章,在《论语》基础上发展为对话体。孟子知言善辩,援譬说理,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人生理想。提出“民贵君轻”说,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知识点二《齐桓晋文之事》(精读)
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孟子“仁政“的主要内容,并评价孟子宣扬仁政,反对暴政,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描绘了富民、教民的蓝图,希望人们安居乐业。表现了孟子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国时期,笼统地反对使用武力,似乎脱离实际;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实现“王道”,显得过于天真。
3、孟子对齐宣王宣称仁政的过程以推行王道为中心,依次论述了实行王道和仁政的依据是“仁术”;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说明实行仁政的途径是推己及人;不实行仁政而行霸道的危险性;详尽阐明仁政的内容,提出富民与教民的具体方案。对话中,孟子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主动权,采用多种论辩技巧,十分具有说服力。
4、说明文中所用比喻及喻义(孟子善用譬喻)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手段称霸的荒谬
5、《齐桓晋文之事》是怎样展开论辩的(孟子长于说理)推理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如以羊易牛推出实行仁政的根据,从邹人与楚人战推出齐宣王实行霸道必败,从由牛及人的恻隐之心提出推恩是实行仁政的途径,颇有说服力。
6.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
(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7、典故、成语
君子远庖厨;缘木求鱼(喻指以武力手段去称霸);明察秋毫;寡不敌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8、文章内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知识点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泛读)
1、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主旨内容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与弟子公孙丑讲论“不动心”,要有坚定心志时提出来的。孟子指出思想意志是关键,主宰意气情感;意气情感是充满体内的力量。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意气情感。孟子还谈到志与气的互动:心志专一会带动气,气的凝聚也会影响心志的变化。
3、什么是浩然之气,如何培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意气情感的最高境界,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它和道义相伴而行,是义的长期积聚产生的。浩然之气充沛会使人眼界高,立场稳,心不动,气不馁。浩然之气产生于人们心中,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急躁盲动。
4、说理方法
孟子长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如本篇中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对宋人的心理、行为描写十分生动。
墨子
知识点一墨子概述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者。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并付诸实践,身体力行。与儒家学派相对立,都是当时的显学。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实录,现存五十三篇。有些论说文有明确标题,中心突出,逻辑性强,但语言极为质朴。
知识点二《非攻(上)》(泛读)
1、《墨子·非攻》有上中下三篇,内容相同,文字略有差异。
2、墨子的核心思想
“兼爱”“非攻”。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国与国之间不该攻杀,这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发、造成人民种种苦难而提出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3、论证方法及特点
设喻论证,逻辑性强。以偷窃、杀人为喻,有力地说明“攻国”危害之大,不义之深。再以黑白甘苦为喻,说明天下君子混淆是非,别有用心。文章由浅入深,以小见大,既指出攻国的不义,更是批判为攻国制造舆论的君子。
庄子
知识点一庄子概述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人。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的稳定性,主张摒弃知识,回到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中去。身处乱世,不愿同流合污、积极入世,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现象。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散文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鲁迅称之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是庄子后学所依托。
知识点二《逍遥游》(泛读)1、选自《庄子·内篇》。本文是《庄子》首篇。逍遥游:是不受时空限制和一切条件制约的绝对自由。惠子:宋国人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
2、逍遥游境界的三个层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主题思想(逍遥游的意思)说明人生意义和目的在于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逍遥游”意思是,顺遂自然之性,适应天地之变,不依赖于外界任何条件,遨游于天地之间;泯灭物我界限,不要名声,不需事功,进到忘我境界,无所拘束,自由自在。这在哲学上是绝对自由,体现了庄子肯定一切事物的相对存在与发展变化的观点,也表示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弃。
4、结构特点
以“大小之辩”作为全文行文线索,开头从鲲鹏的变化,引出一连串的寓言故事形象,层层推进,步步蓄势,最后推出无待逍遥游境界,点名全篇主旨。后三段对文章主旨进一步说明,文章看似扑朔迷离,其实自有章法。
5、艺术手法及特点运用卮言、重言、寓言是《庄子》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法。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鸟兽昆虫大到鲲鹏,小到蟪蛄,上古传说人物,如尧、许由,以及藐姑射山的神人等。
《庄子·天下》中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意思是以变化多端、无头无尾的支离之语串联发挥,借用古人的话以取信于人,表示真实,以寓言故事进行阐述。“若夫乘天地之正”一段,点明题旨,承上启下,即为卮言;引《齐谐》和《列子》“汤之问棘”一节,为重言;鲲鹏变化、尧与许由、藐姑射山的神人、宋人资章甫、龟手之药等,均为寓言,其中有民间故事,也有神话传说。
6、文学特征
语言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夸张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多用比喻和寓言,使文章说理生动具有感染力。
7、成语
越俎代庖,大相径庭,大而无当。
荀子
知识点一荀子概述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属于儒家学派。在哲学上提出人定胜天的命题,要“制天命而用之”。持“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和教化的重要性。政治思想方面主张立法并重,王霸并用。学生李斯和韩非。荀子散文以论说见长,论证严密,文风朴实。有用楚民歌形式写成的诗篇《成相
辞》,另有《赋篇》等,对赋体创作有开启之功。今存《荀子》三十二篇。
知识点二《劝学》(精读)
1、选自《荀子》。
2、主旨内容
是一篇完善的议论文,主张人人应当自我勉励,努力学习。荀子主张“人性恶”,重视后天的教育与教化,改恶为善,有赖勉学。全文围绕“劝学”的主旨,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学无止境,要以“全”、“粹”为最终目标,由君子而“成人”。
3、说明荀子所谈学习的重要作用,领会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评价荀子提倡的
学习方法荀子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气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4、说明文中所用比喻及喻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5、文中比喻这一艺术手法的作用
全文用了四十七个比喻。有的借自然现象为喻,如水与冰、青与蓝、蓬生麻中、草木稠、禽兽众等;有的借劳动创造为喻,如木作轮、用舟楫等;有的以人们的经验为喻,如登高而招、面临深谷、火就燥、水就湿等。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性强,便于理解,也增强了说服力。
6、写作方法
文中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富有节奏感。文中引《诗经》语句证明论点,即所谓引成词以明理,后称之为引经据典。
7、重点语句及成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
韩非子
知识点一韩非子概述
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学生,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提出法、术、势三者集合的学说,主张君王乘威严之势,操制人之术,以法治天下。注重参验考实,提倡耕战,强调严刑峻法。其思想为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韩非子》五十五篇,基本为韩非本人所著。文章分析透辟,论证充分,切合事理,锋芒毕露。其中《说林》上、下和内外《储说》,收集整理了大量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
知识点二《难一(节选)》(泛读)1、选自《韩非子·难一》。
难:诘难辩驳。韩非子取历史传说中的故事与文论加以辩驳,从而阐发法家治国为政的思想。这种写作手法,后来形成一种论难文体。
2、主旨内容
宣扬法家的思想与观点,强调思维必须尊重矛盾定律,治理天下要依靠法治,以德化人的“人治”是不可行的。批判儒家的思想。采用诘难反驳的方式逐层推进,指出儒家赞美的“晋文公之赏”和“舜之救败”都是荒诞不实之辞,前者不明事理,行赏失当;后者既是逻辑混乱,又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3、写作及说理方法文章先摆事实,然后批驳,针对性强。批驳逐层推进,说服力强。以寓言故事进行说理,如“守株待兔”说明不能因循守旧,“鬻矛与盾”的故事揭示儒家以德化人的“人治本身”的矛盾,说明以法治取代人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寓言、成语
守株待兔、鬻矛与盾。
第四部分
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后期楚国人。屈原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内政上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外交上坚持连齐抗秦,统一六国。后遭小人谗言被流放,投江殉国。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楚民歌、楚文化基础上,接受北方中原文化,创造骚体这一新诗歌形式。宋代黄伯思称之为”出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作品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韵律铿锵,地方色彩浓郁。其浪漫主义风格对文学发展有深远影响。汉代刘向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品,编成《楚辞》。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离骚》
1、离骚
班固《离骚赞序》解释为遭受忧患:“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则认为是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今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即《大招》中的“劳商”,古代乐曲名,类似于“九歌”、“九辩”,用于篇名。"离骚”本身的意义,即“牢骚”。
2、《离骚》层次结构及内容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分三大部分和结语。第一部分写诗人在现实中的斗争与失败;第二部分写诗人在想象中的追求与幻灭;第三部分写诗人设想离开祖国,但最终不忍离去;结尾表达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与楚国的现实政治决裂的心情。(教材节选为第一部分)
3、思想内容及展现的作者品格
(1)思想内容:诗人既有“内美”(世系、身世、气度),又有“修能”(后天培养的才干),希望辅佐君王,但君王昏聩不明、党人为非作歹,诗人依然无怨无悔,正道直行,坚持崇高的品德和理想。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对党人为非作歹的深恶痛绝,对楚王听信谗言的痛心疾首,对自己所培育的人才变质倍感痛心。
(2)作者品格:表现了屈原崇高的人格、深沉的爱国精神及正直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4、《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主要表现在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强烈的主观抒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采用,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5、分析本诗中象征手法及其表现的意蕴诗人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才干;把治国之道比喻为道路;用种植香草象征广泛培养人才;人才的蜕化变质则说成是众芳芜秽。整体的象征被称为“香草美人”,发展了《诗经》中广泛运用的局部比兴,是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推进。
6、主要词句(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中“灵修”是指楚王。
(2)美人:喻指楚怀王;
(3)彭咸:相传是商代的贤大夫。《湘夫人》(泛读)
1、选自《楚辞·九歌》。本篇与《湘君》是祭祀一对湘水之神的乐歌。
2、《九歌》
《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加工创造的一种浪漫主义诗篇。共十一篇,分别祭祀天神、地祗和人鬼。(《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祭祀由巫演唱)、《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3、思想内容
《湘夫人》是写湘君思念湘夫人,通过描写生离死别、无缘会面的忧伤情景,表现了高尚的情操、执著的追求和热情的向往。
4、人物形象的刻画
诗中湘君的形象是通过心理活动刻画的。“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是直接描述他的忧伤。“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是用动作神态表现期盼与失望。“鸟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是用反常景象表现焦虑不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通过景物和环境描写表现他惆怅凄迷之情。筑室水中的种种精心布置和优美陈设,则表现了他的期待与热情。
5、帝子、公子指湘夫人。
《涉江》(泛读)
1、选自《楚辞·九章》。《哀郢》和《涉江》分别记叙了屈原流放江南的两个
段落。(屈原流放江南分两个段落一说,由清代蒋骥提出)
2、主旨内容
是屈原流放楚国江南地区所作,记录了流放的行程,描写了流放地区的环境和氛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不惧艰难困苦、打击迫害,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
3、人物形象
全诗塑造了一个孤独、伟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穿戴与众不同,理想境界是与古代圣王同游,意志坚定,执着顽强。诗中“余”和“吾”用了十七次,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感情色彩,以此突出个性特征。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
秦汉文学
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学随之进入新阶段。然而,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主要有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李斯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人,与韩非同为荀子学生。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秦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谏逐客书》为其代表作。此外尚有《论督责书》、《自罪书》以及多篇刻石文传世。
《谏逐客书》(精读)
1、写作缘由及其针对性
韩人郑国到秦国修渠灌田,其实是以此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力伐韩。事发后,秦国大臣建议秦王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故上书劝谏。秦王被说服后废除逐客令,李斯恢复官职。全文紧扣逐客以论说其错误,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有利于秦王接受。且李斯还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反复论述这个根本的利害关系,使秦王接纳其意见。
2、评价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
秦之强大与客卿密不可分。
3、本文论证方法(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
一是浓墨铺陈,列举事例。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欢的大量生活享用,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
二是扣住事实,正反对比,层层深化。如第一段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第一段四君用客与第二段秦王轻客的对比,第二段中重物与轻人的对比,都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4、艺术特点
铺排时大量使用排比句式,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大量使用对偶,使文章整齐而富于变化,增加语言韵致。
5、重要段落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贾谊
贾谊,先得汉文帝信任,后遭权贵记恨排斥,被汉文帝疏远。著有《新书》十卷,名篇如政论文《过秦论》,辞赋如《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过秦论(上)》精读
1、选自《新书》。过秦,意思是论述秦的过失。
2、主旨内容:总结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论述方式及效果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分析排比和对偶的手法是一篇“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如“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大量人名形成排比;对偶句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同时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作者借鉴赋的手法,行文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语言上的生动气势。
5、对比手法的特点
全篇采用对比手法,加强了文章说服力。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6、重点词句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中“山”
指“崤山”。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是秦孝公。
(3)陈涉“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陶朱”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
第五部分司马迁
知识点一司马迁及《史记》概述
司马迁,字子长。汉武帝时人,父死继任太史令。为李陵辩解,得罪下狱,被处宫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博学多能,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少卿书》和《悲士不遇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知识点二《报任安书》(泛读)
1、一名《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书信,“报”是回答的意思。任安,字少卿。
2、思想内容
司马迁一方面自述了李陵之祸以及自己遭受宫刑的前因后果,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将自己封闭压抑的情怀尽情倾吐;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虽苟且偷生,但忍辱负重,希望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未竟的事业。
3、写作特点
①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洁,都为议论作铺垫,而议论之中,感情自现。
②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竟连用了八个“其次”,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
③运用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
④修辞手法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对比、对偶与排比互相结合,比喻、引用、夸张、讳饰等穿插运用,真切表达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
4、古圣贤愤而著书的典故(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说”)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5、重点词句
(1)“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中,“贰师”指李广利。
(2)“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出自《孙子兵法》。
(3)“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写的是“李陵”。(4)“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含有自谦之意
知识点三《项羽本纪(节选)》(精读)
1、识记矩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的主要情节。
2、分析项羽性格的多面性
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又是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计谋的匹夫。矩鹿之战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无敌的勇武性格;鸿门宴刻画了项羽寡断少谋和妇人之仁;垓下之围先以舒缓笔调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项羽英雄末路的悲情,再通过东城决战展示其虽有豪霸之气但徒逞匹夫之勇的性格特征。
3、本文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①正面描写其语言和行动,如描写项羽的语言和行动;
②侧面烘托,如写钜鹿大战、东城决战时,通过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赤泉侯辟易等,间接表现其勇武;
③次要人物的衬托,如鸿门宴中用刘邦、范增等人的表现衬托项羽;
④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渲染,都把项羽写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
4、语言特色
语言浅切、明白、活泼、朴实。如引用当时流行的成语,运用生动的口语,善于活用虚词以表现人物情态,效果极其传神。
5、成语及文章细节
(1)坐壁上观,以一当十,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面楚歌。
(2)吴中起义: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斩杀宋义: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钜鹿之战: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鸿门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垓下之围:项王慷慨悲歌。
知识点四《李将军列传(节选)》(泛读)
1、主要内容
本文刻画了一位骁勇善战、机智果敢的热血将领形象,通过其在三帝时期的不同际遇,展现其豪情踌躇却又坎坷不平的一生。
第一段交代李广的家世背景,以及他在文帝时的发迹经历;第二段介绍孝景帝时期,李广抗击匈奴的过人胆略、显赫战绩及历任要职;第三段以程不识为比较对象,介绍李广于汉武帝时期的仕途初期情形及其果敢勇毅的简易治军风格;第四段介绍汉武帝时期,李广仕途中期的惨淡经营,刻画了其威武豪迈但又略显残酷,意气风发但又略显自负的将领形象;第五段写李广仕途后期,因内外原因导致大军迷途迟至,既而愤愧自杀的悲壮事迹。
2、李广人物形象
①骁勇善战,武艺超群,谋略精当,机智果敢;
②身先士卒,治军简易,对士兵关爱有加;
③功勋卓著却始终不遇,至武帝时遭排挤而郁郁不得志,最终被逼自尽,以悲剧结局终其一生。
3、艺术特点(写作手法、表现手法、风格、效果)
①整体以时间为序,叙事详略得当。
②善于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多维度地刻画人物,使形象立体化。
③运用对比手法,以突出李广性格才能过人之处。如:以匈奴射雕者与李广对比,突出其高强武艺;以程不识严谨刻板的带兵风格突出李广简易的带兵风格;以李蔡的仕途平坦对比李广的官场遭遇等。
④司马迁的人物传记笔端含情,本文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感情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⑤语言通俗,富于文采。动词运用精当,语言活泼跳荡,节奏感强。如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用长短四句话、十多个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
班固
知识点一班固及《汉书》概述
班固,字孟坚。立志继承父业,闭门著书,写成《汉书》大部分篇章,未成去世。后其妹班昭与马续完成。班固还是东汉著名赋家,有代表作《两都赋》。
《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体例除无“世家”外,基本承袭《史记》。全书记事始于汉高祖,止于王莽末年。
知识点二《苏武传(节选)》(精读)
1、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的父亲苏建,有功封平陵侯,做过代郡太守,苏武传记附于其传之后。
2、思想内容
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突出地再现了苏武作为汉使被扣匈奴后,十九年间始终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
3、分析苏武形象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①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②两次劝降突出他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③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4、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剪裁得法、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1)剪裁得法。详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略写回国后的事迹;详写匈奴方面的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略写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事情,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2)对比鲜明。一是与张胜对比,衬托苏武的深明大义、富于骨气,及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二是与卫律对比,以卫律的卖国求荣突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计较个人恩怨,苏武则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对比。这些对比都有利于表现苏武的高风亮节。
5、领会卫律、李陵两人思想情感的差异
卫律死心塌地投降匈奴,满足一时的荣华富贵,对苏武软硬兼施,叛臣面目十足;李陵计较个人恩怨,一失足成千古恨,当其对苏武劝说无效时,对比苏武的民族气节,内心有愧,痛苦而泣。
第六部分
汉乐府
知识点一汉乐府概述
乐府,原意是指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配上乐曲,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供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作“乐府”,乐府的含义便成为一种合乐的诗体。“汉乐府”是汉代的乐府诗。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诗多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汉乐府诗以民歌为精华,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基本艺术特色是擅长叙事,多采用杂言和五言(汉代首创),语言比较口语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知识点二《十五从军征》(泛读)
1、本篇属梁鼓角横吹曲,又名《紫骝马歌》。叙事诗。
2、思想内容
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民歌,反映了百姓在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汉代统治者一味开拓疆土,却对百姓缺乏起码的关怀,这是造成人生悲剧的根源所在。
3、写作手法
开头直入主题,统摄全篇。从“十五”到“八十”,写出从军时间之长。下面省略了这位老兵六十五年间从军生涯的种种情事,截取他从近乡到归家这个片段,“道逢”四句借与乡邻的问答,勾勒出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兔从狗窦入”及以下七句具体真切地展示了老兵归家以后惨不忍睹的生活场景。最后两句以老兵孑然一身的形象收结,余味无穷。
知识点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精读)
1、本篇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后人取首句名
《孔雀东南飞》。
本诗被沈德潜评为“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有其声音面目”。为叙事诗。
2、思想内容
通过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的婚姻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思想意义。
3、概括主要情节,简要说明”双线推进“的结构方式
全诗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辞旧、送别、逼婚、殉情。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真诚相爱,却遭婆婆百般刁难,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因与仲卿有约,不愿再嫁,夫妻二人双双命赴黄泉。叙事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结构缜密紧凑。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仲卿求母、兰芝辞婆、兰芝拒婚、仲卿别母,展现了人物间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第二条线索围绕兰芝与仲卿之间的爱情展开。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命运的展开。
4、分析以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以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为例)人物对话富有个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兰芝的外柔内刚,焦仲卿的懦弱无奈,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利,都通过语言得到表现。且刘兰芝对仲卿、焦母、小姑、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和语气各不相同,焦仲卿亦如是,不同场合的话语可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自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此诗语言的基本风格为自然、朴实、流畅。
5、简析”兰芝辞别“”太守迎亲“对人物刻画、烘托悲剧主题的作用兰芝辞别和太守迎亲两处浓墨重彩,着意铺陈,对表现人物心情,烘托悲剧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6、主要人物形象
(1)刘兰芝:①坚强、持重、自尊,所以自请遣归;②不卑不亢、有教养,辞别时还牵挂婆婆和小姑;③勤劳能干,多才多艺;④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⑤温柔体贴,深情专一;⑥果断忠贞,敢于追求婚姻爱情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2)焦仲卿:①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懦弱拘谨,消极反抗,忍辱负重;②善良孝顺,但为了爱情最后走上叛逆反抗道路。
(3)焦母: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是一个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典型。
(4)刘兰芝哥哥: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典型的市侩
形象。
7、末段景物描写的意义
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爱情的不朽,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精神的赞美,对他们悲剧命运的同情,也借以告诫后人,不要让悲剧重演。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题为“古诗”。大都作于东汉末建安年间,作者多属于中下层文人士子,非一人一时之作。作品风格韵味比较接近,都为抒情短篇,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以及士子们的彷徨失意,是东汉后期动荡不安生活和社会感伤心理的真实写照。形式多用五言,语言含蓄蕴藉,善用比兴寄托,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知识点一《行行重行行》(泛读)
1、出自《古诗十九首》。
2、主旨内容
这首诗表现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情感。先叙初别之情,次说路遥会难,再诉
相思之苦,末以自我宽慰作结,情感表达细腻入微。
3、艺术手法
(1)在用语和节奏上都运用回环复沓、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首句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时间、空间翻进一层。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
(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比兴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感、人岂无情的道理,同时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受到历代好评。
4、重点语句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出自《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
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2)“浮云蔽白日”暗示思妇对在外丈夫行为的挂念和猜疑。
知识点二《迢迢牵牛星》(精读)
1、主旨内容
本诗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抒发人间思妇的离愁别恨。
借用神话传说,通篇描写牵牛织女隔河相望而无法相聚的痛苦,把本来无情的两个星宿写得如同人间被活活拆散的恩爱夫妻。表面上字字在叙写天上织女的思念之情,实际句句在抒发人间思妇的离愁别恨,采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的却是东汉时期动荡社会中游子和思妇的现实痛苦。
2、艺术手法(六处叠字对描写物态、表达情思所起的作用)
全诗共十句,有六句运用叠字词语,既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又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3、重点语句
(1)“终日不成章”借用《诗经·小雅·大东》篇中的诗句(跂彼织女,终日
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2)“泣涕零如雨”借用《诗经·邶风·燕燕》中诗句(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第七部分
魏晋南北朝部分
曹操
知识点一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诗今存二十余首,全用乐府旧题。诗篇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反映动乱现实,抒发个人抱负,激昂慷慨,苍凉悲壮。有《魏武帝集》。
知识点二《短歌行》(精读)
1、《短歌行》为乐府旧题,“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2、主旨内容
这首诗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反映动乱现实,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安定天下的伟大抱负。全诗总体格调昂扬慷慨,反映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作者感慨人生短暂的主要原因:担忧功业无成。
从诗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来看,应作于曹操中年之后。作者是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担忧功业无成。
4、说明作者引用《诗经》成句表达的深意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用来表达对贤者的思念。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示礼遇贤才,盛情接待,表达诗人渴望招纳贤才。
5、艺术特色
(1)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喻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运用比兴手法,用乌鹊南飞,喻贤者奔走四方,以绕树而飞,说明“良禽择木而栖,贤者择主而从”,表达对招纳贤才的渴望。月夜景物与诗人感受、作品主题融合无间。
(2)典故运用出色用周公自比属于事典,含蓄明志,切合诗人的特殊身份;引
用《诗经》成句属于语典,庄重古朴,造语典雅。
王粲
知识点一王粲简介
王粲,字仲宣。王粲亲历乱离,所作诗赋能反映当时现实,情调悲凉。在建安七
子中成就最高,刘勰称之为“七子之冠冕”。有《王粲集》。(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知识点二《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精读)
1、《七哀》是乐府诗题,起于汉末。“七哀”表示深沉的悲哀,有学者认为“七”可能与音乐有关。
2、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粲只好到荆州避难,写下这篇纪实之作。
3、主旨内容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遭殃的惨象,表达了对百姓所受苦难的同情,以及思得明君以治乱世的强烈愿望。
4、分析“饥妇弃子”描写的深刻意义
诗人截取这样一个典型的生活画面,通过展现母亲遗弃亲子的反常现象,反映时代动乱对人们心灵的扭曲,既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也隐含对制造动乱者的谴责。
5、领会末四句用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示渴望明君出世,安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南登霸陵岸”中“霸陵”为汉文帝陵墓所在,表达向往汉初“文景之治”。“悟彼下泉人”意为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英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心情。“下泉”是《诗经·曹风》中篇名,《毛诗序》认为此诗主旨是“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6、重点词句
①“豺虎方遘患”中“豺虎”指作乱的军队,他们属于董卓部下。
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知识点三《登楼赋》(精读)
1、抒情小赋。作于建安十一年。
王粲登楼的地点有三种说法。《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认为是登当阳城楼,《文选》五臣注认为登的是荆州城楼。从赋中所写地理环境看,王粲“登楼”的是麦城城楼。
2、主旨内容
抒发了思念故乡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曹操逐步统一北方,而身处荆州的刘表却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能任用避乱荆州的海内俊士,王粲正是在这种失意的情况下登楼抒怀,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3、简析赋中各段落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及情景相生的特点
全文重在描述个人的情绪感受,成功处即在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开篇即以一“忧”字奠定全篇情感基调,登楼为了销忧,而登楼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仅不能销忧,反而增忧,忧伤之情贯穿全篇。全文情景相生,有时情以景起,荆州郊外的富庶与美丽引发了思乡之情;有时借景抒情,暮色苍茫,晚风萧瑟,鸟兽求群,征夫不息等景物描写,抒发了悲凉寂寞之情。
4、举例说明典故及其含义
匏瓜徒悬(就像匏瓜那样,徒然挂着而无人食用)、井渫莫食(怕淘干净的井无人前来汲水饮用)两个典故,恰当地表达了不得任用的担心。
5、艺术特点
①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②借用典故抒情;
③措辞洗练,音节和谐,也体现了魏晋抒情小赋的特色。
6、重点语句
(1)“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2)王粲《登楼赋》中,写到虽遭囚禁仍弹奏楚国乐调的古人是钟仪。
(3)“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表达蹉跎一生,不得用世忧虑,与“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同出一书。
曹丕
知识点一曹丕简介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方面皆有成就。《典论·论文》是今存一篇首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有《魏文帝集》。
知识点二《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精读)
1、《燕歌行》为乐府旧题。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上
有重要地位。
2、分析诗中塑造的女子形象
诗中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深情思念远方丈夫的女子形象。诗中有女子外貌和行为的描写,如泪下沾襟的悲切,百无聊赖的弹琴低唱;也刻画了孤单寂寞的心态和因丈夫不归而忐忑不安的疑虑。
3、说明诗中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诗中秋风霜露、草木摇落等秋季景物的烘托,牵牛织女神话传说的寄托,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情感表达曲折委婉,深沉动人。烘托了诗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寂落寞。
4、艺术特点: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情感;句句押韵。
曹植
知识点一曹植简介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世称陈思王。曹植生活和创作以曹丕继位(22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志得意满,作品多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情调比较昂扬;后期生活境遇显著变化,作品多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的激愤心情。是建安时期代表作家,诗歌、辞赋、散文都有突出成就。诗歌语言精炼,辞采华丽,富于音乐性,对五言诗的发展很有影响。有《曹子建集》。
知识点二《赠白马王彪(并序)》(精读)
1、此诗最早见于《魏氏春秋》,题为《于圈城作》,无序。序文最先见于《文选》,并改为此题。白马王彪:白马王曹彪,曹植异母弟。白马:地名,在今河南。
2、写作背景
黄初四年,曹植、曹彰、曹彪赴京师“会节气”,结果曹彰暴死,曹植、曹彪返回封地,被迫分道而行。临别之际,曹植“愤而成篇”。诗中悲愤不仅源于眼前之事,更是平时屈辱难堪处境的不平之鸣。
3、思想感情及内容
抒写与兄弟生离死别的悲情和对受到朝廷猜忌、压迫的强烈怨愤之情。全诗由七章组成。第一章写离开洛阳时的眷恋和感伤兄弟之间的生离死别;第二章写路途险阻难行,表达对前途的忧虑;第三章痛斥播弄是非、离间骨肉的小人,隐含对任用小人的皇帝的不满;第四章写荒原萧瑟的秋景,烘托内心的孤苦与凄凉;第五章写对曹彰的哀悼之情和自己的忧生之嗟;第六章写与白马王曹彪的惜别之情;第七章既感叹天命可疑、人生无常的现实,又祝愿彼此保重,未来能共享天年。全诗写得声泪俱下,如泣如诉,尽情表达了曲折复杂的感情。
4、诗歌结构及作用
以纪行为线索,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第一章是叙事,点明东归的时间和路线;第二、第四章以写景为主,用景物渲染悲凉气氛;第三、五、六、七章以抒情为主,直抒胸臆、景物烘托、比喻象征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将心中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哀婉动人。第二、四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写景为主,用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与心中之情融合,表达兄弟离别的悲痛。
5、说明“鸱枭“”豺狼“”苍蝇“等喻义
“鸱枭”比喻险恶的小人;“豺狼”比喻凶狠的小人;“苍蝇”比喻颠倒黑白的小人。
6、艺术特点
①采取了辘轳体形式,即前章句末与后章句首互相勾连,使各章蝉联相承。
②采用问答句式,一问一答,起承上启下作用。各章之间紧密相连,一气呵成,流转自如,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畅达而强烈。
7、重点词句
(1)“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孤魂”指曹彰。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句中,直接来源于曹植《赠白马王彪》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年在桑榆间”指人在老年。
(4)“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这里的“玄黄”指马病。
知识点三《洛神赋(并序)》(泛读)
1、抒情小赋。洛神,相传是宓羲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而为洛水之神,称洛神。
2、主旨内容
借神话传说中的宓妃之名展开想象,用细致的描绘与夸张的渲染,刻画洛神美丽、热情、天真、多情的性格。表达作者对美好社会和人生理想的追慕。
3、写作手法
用神话传说作象征寄托,想象奇特,意象奇诡,辞藻艳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
色彩。
作者多方面展现了洛神外表与内在的美,着力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具有古典美的美女典型。既有对容貌、服饰、姿态、风度等的细致铺写,更有对其热情、大胆、天真天性的形象刻画,还有对其哀怨、忧伤的内心活动的深入表现。洛水之滨飘忽变幻的情境,充溢全篇的情意缱绻的韵致,对洛神形象也起到了辉映、烘托的作用。
4、重点语句
(1)“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是洛神对君王的传情作出回应。
(2)“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形容洛神的体态。
第八部分
李密
知识点一李密简介
李密,字令伯,一名虔。为人刚正,有才辩,以文学见称。初任蜀汉尚书郎,祖母刘氏死后仕晋。
知识点二《陈情表》(精读)
1、写作背景
这是李密向晋武帝所上的表文。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为了安抚蜀汉士族,同时吸引吴国的士族,减少灭吴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怀柔政策,征召他们任职,李密即其中之一。李密不肯应召,除为供养祖母之外,也有一定政治因素。司马氏在取代曹魏政权的过程中,大肆杀戮,加之中原大族向来轻视南方士人,因此,李密有所顾虑,心存观望,力求暂缓赴任。
2、主旨内容着重叙述自己的家门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说明自己难于应诏。全文直抒真情,言辞恳切,委婉得体,悲恻动人。
3、分析本文的陈情思路
以情动人,以理喻义,情理兼顾。全文四段,一、二段重在写情,三、四段重在说理。晋代以孝治天下,尽孝符合朝廷大义,忠孝可以两全,所言合情合理,读来令人感动。
4、语言特色
语言形象生动,遣词造句也极为谨慎委婉,十分得体,符合陈情时的身份和情境。
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重点语句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的是西晋。
(2)“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中“伪朝”是指蜀汉。左思
知识点一左思简介
左思,字太冲。现存的十四首诗,主要内容是揭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诗风豪放刚健,语言简劲质朴。曾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一时竞相传写,据说洛阳为之纸贵。有《左太冲集》。左思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打破了传统的专注于一人一事的限制,综览历史,概括分析,为现实服务。这些都是对咏史诗的创新。《咏史》共八首,这里选第一、第二两首。
知识点二《咏史》(弱冠弄柔翰)(泛读)
1、主题内容
为《咏史》八首的序诗。诉述自己的杰出才华和政治抱负。其才华表现在能文能武,既博览群书,善于写作,又熟读兵书,精通军事,足以在关键时刻解救国家危难。多方面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对自我形象的充分展示。
2、重点诗句
“畴昔览穰苴”中“穰苴”用来泛指一般兵法。齐国整理的历代兵法中有《司马穰苴兵法》。
知识点三《咏史》(郁郁涧底松)(精读)
1、主旨内容
对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门阀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子弟窃据高位,英俊的寒门弟子屈居下僚的不舍理现象,是受压抑者的不平之鸣。如:“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自首不见招”
2、分析“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两句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诗从自然现象转向社会现实,点名了前四句的寓意,揭露门阀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子弟窃据高位,寒门子弟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现象。
3、说明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层对比采用比兴手法,第二层对比由自然转到社会,第三层对比是第二层对比的具体化,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表达了强烈的愤懑与不平。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4、诗歌结构
全诗分三层:开头四句以反常的自然现象为喻,对照鲜明强烈;中间四句从自然现象转向社会现实,点明了前四句的寓意;最后四句用具体的史事作证,说明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是门阀制度。5、领会诗中所用的史实。“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一句,西汉金日磾与张汤两大家族的子孙,凭借祖先功业,世代都做大官。“七叶”指七代。“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一句,汉武帝时的冯唐才能出众,但直到头发白也不被皇帝重用。以具体史实为例,说明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是门阀制度。
葛洪
知识点一葛洪简介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著有《西京杂记》、《抱朴子》、《神仙传》等。
知识点二《画工弃市》(泛读)
1、选自葛洪《西京杂记》(托名刘歆撰)。弃市:斩首。古代在市集执行死刑,陈尸街头示众,称弃市。
2、主旨内容
①揭示了昭君悲剧命运的根由是帝王的专制;
②表现了昭君自信、正直、不屈服的个性,具有独立自尊的人格。这对后来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各类作品有很大影响。
3、结构特点
以画工贯穿全文。从画工为后宫美女画像写起,引出画工索贿,为昭君未得宠幸埋一伏笔,于是元帝追查此事,导致画工弃市。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句,写的清清楚楚,而且波澜起伏。陶渊明
知识点一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为对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和门阀制度深有不满,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亩。主要成就在于田园诗,描绘田园景物和农村生活,钟嵘《诗品》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除田园诗外,还写了《咏荆轲》和《读山海经》等诗篇寄托自己的抱负,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陶诗总体上平淡自然,韵味隽永,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后世诗
>> 点击阅读全文 <<
最近更新
- 广东自考00031心理学押题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037美学押题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押题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06-23
- 广东自考00536古代汉语押题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押题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押题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押题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540外国文学史押题资料 06-23
自考解答
- 深圳自考如何申请学士学位? 08-22
- 深圳自考专科可以转专业吗 08-22
- 深圳自考专科最快多久能毕业? 08-22
- 深圳自考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怎么学? 08-16
- 深圳自学考试_自考本科专科-深圳自考... 07-22
- 深圳自考可以报考哪些学校呢? 07-22
- 深圳全日制大专在读,同时可以自考本... 07-22
- 自考大专多久能毕业? 07-12
- 深圳自考生怎么办理课程免考?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