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自考网为学考网旗下网站,为考生提供深圳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深圳省教育考试院www.eeagd.edu.cn为主。

自考热线:  0755-2322 4485

距2022年10月待定

距离2022年4月延期待定

所在位置:深圳自考网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广东自考00037美学押题资料

2021-06-23 13:49:09   来源:深圳自考网    点击:   
   
  下面广东自考网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广东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押题资料”的相关信息,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跟随本文一起来了解下。

美学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科学。(美学是以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2.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3.美学的“原初”意义和现实变化。

  4.实践概念的涵义。

  5.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人生实践之一。

  6.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n 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n 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n 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n 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n 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7.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审美需要)

  8.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位置的是(审美理想)

  9.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后天的社会因素)决定的。

  10.“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审美趣味相对化)

  1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12.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形式符号性)

  13.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自律性)的特性。

  14.美感产生于(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15.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领悟)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明

  16.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静观体验)才能自动展现出来。

  17.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的特征。

  18.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梅尧臣)

  19.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戏)

  20.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弗洛伊德)

  21.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弗雷泽)

  22.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巫术说)

  23.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劳动先于艺术)

  24.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5.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劳动)

  26.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巫术礼仪活动)

  27.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28.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为主题。

  29.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审美兴趣,审美品位)

  30.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善”,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终极关怀”)

  31.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32.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

  33.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体积,旋律)

  34.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A.多样统一B.整齐一律C.节奏韵律D.均衡对称E.对比调和)

  35.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

  36.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性、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坐忘”,“非现实化”)

  37.以下著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著作有(《艺术的起源》,《金枝》,《原始文化》)

  38.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审美愿望,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39.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器物造型,器物装饰)

  40.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耳环,锥髻,戒指)

  二、重点解析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 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4.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

  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5.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答:①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马克思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的整体框架内统一思考自由问题的。人的存在是社会性存在,决定人类生存自由与否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只有改变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我们的生存之中,审美就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人们需要借审美活动来帮助我们摆脱有限性,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自由和享受。没有审美,人就会缺乏健全、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性和人格就会被扭曲、分裂和异化。马克思提出人要全面地上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强调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和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要塑造健全的充实的人。而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审美,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审美活动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8.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

  答: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9.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答: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因此,美学的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10.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1.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12.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13.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14.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答:关于审美的起源,在历史上主要有四种理论,即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1)游戏说。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和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贡献: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不足: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2)动物本能说。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缺点: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与审美发生理论。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巫术只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4)劳动说。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因而劳动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15.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答: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及艺术之间关系的论述,对我国美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出劳动对于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即不能完全等同。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中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从物质性的生产活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从这一点看,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16.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答: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从而不仅为人能够与外在世界发生极为广泛和多样的联系开辟了重要途径,而且为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三,人类只有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而意识的诞生,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第四,工具作为人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7.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答:人自身存在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审美活动也必然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人类活动。并非所有的功利性观念都能成为影响审美发生的积极因素,只有那种基于人类整体发展和根本利益的功利性观念和活动,才能成为真正构成影响审美发的的重要条件。从理论上讲,驱动审美发生的可能有多种社会中介因素。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巫术活动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巫术活动植根于原始人类渴望实际控制自然的强烈需要;其次,巫术活动由一套独特的仪式行为所组成,它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第三,巫术活动中的行为动作与巫术所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是用情绪来沟通,而不是以观念来联结。巫术活动是用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因此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

  审美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的性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而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第二,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第三,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因此,巫术与原始艺术的相关性,不单单是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首先,在巫术中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就必须对达到这一目的的实际过程进行逼真的模仿。这种模仿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其次,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

  18.为什么说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

  答: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人类逐渐超越自己的原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文化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例如在生产领域中由对劳动工具单纯的适用性要求逐渐向着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的方面转变,就是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觉醒和发展。促成这一转变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因为只有当人具有了自我意识时,他才会把自身的生命活动也作为一种对象。而只有当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生命活动的韵律,意识到自身的创造、智慧和力量,并引起情感上的某种愉悦和满足时,才会唤醒人的审美需要,只有通过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人的自我意识才会真正确立,人才会真正摆脱实用需要的牵绊而仅仅从“直观自身”的角度去把玩对象的形式及其意蕴,从而使审美意识最终从混沌同一的原始意识中分离出来而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审美需要一旦进入人的自觉意识,就会成为人永不熄灭的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只有当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后,才意味着审美活动的真正发生。

  19.工具制造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什么联系?

  答:人类的审美活动,最初是与制造生产工具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最初制造工具,是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开成,当人从他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活动中观照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从而体验到一种创造的乐趣时,他就不再仅仅拘囿于实用的需要,同时要能动地表现自己、实现自己。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清晰地看到这种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演变过程。人类所制作的各种石器工具,不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而且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这就证明非功利性的追求视觉形式快感的动机同时支配着加工的行为。换言之,这种生产活动已隐藏了审美的意识和动机,已包含了原始的审美内涵。(如果说,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因受实用需要的制约,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还是受到很大局限的话,那么,装饰的发明,就为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才能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20.如何评价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的意义?

  答:人的自我修饰和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可分为固定装饰和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在固定装饰中,这些装饰一旦固定下来,并作为一种习俗和传统流传开来的时候,它就会越来越远离其最初的发生学动机,而被后来的人们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美的标记追求起来,从而使这些装饰手段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而在非固定装饰中,这种装饰一开始就具有名副其实的审美意义。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和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固定还是非固定,就它们作为人的一种创造活动来看,都已经远远超越了物质需要的层次而进入精神需要的领域。特别是非固定的体外装饰,更是人类审美需要的一种直接表征。

  2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2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特殊性。

  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2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24.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25.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6.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27.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意识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概括地说,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

  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

  (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28.概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

  答: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是审美形态的特征。

  第一,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就历时态而言,人类许多审美形态就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才出现的。如丑和荒诞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成为审美形态的。就共时性而言,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要成为其他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审美形态,就必须有个历史的顺应和同化过程。

  第二,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第三,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的感性凝聚。

  第四,二重性。主要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有相同点,也有独特之处。

  29.简要说明审美形态形成、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及主要类型。

  答: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审美形态往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思想。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其次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

  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

  审美形态与宗教: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联系在一起,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并不官切。

  审美形态与哲学:西方在总体上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人生哲学千年不变,“中和”思想,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六种: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30.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3)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31.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首先,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32.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1)关于崇高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

  (2)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3)崇高的特点(特征):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4)优美的特点(特征):第一,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第四,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33.崇高的内涵是什么?

  答:内涵: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34.美学史上关于悲剧与喜剧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1)有关悲剧的理论。悲剧理论源于悲剧艺术。亚氏: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氏(《诗学》)。黑格尔: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理论。他对美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到了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他看到了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日神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振奋。克尔凯戈尔:西方存在主义之父,提出新的主体性思想,肯定了悲剧的超越性。

  (2)有关喜剧的理论。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康德是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显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剧的本质。马、恩:认为喜剧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它是新事物在取得胜利后或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的否定,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思想,认为与喜剧文化相关的狂欢文化和怪诞风格,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3)悲剧的特点(特征):第一,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第二,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第三,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4)喜剧的特点(特征):第一,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第二,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第三,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

  35.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 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 义。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36.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

  答:(1)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和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3)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4)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

  37.谈谈丑与荒诞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答:(1)丑的特点:第一,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第二,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为美,发人深省,启迪人生。

  (2)荒诞的特点:第一,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存在的无根和无能为力状态)。第二,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存在的虚妄与现实的荒谬)。第三,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盲目无从,不知所措)。

  (3)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1)一般原因。①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地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②美在过程上,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2)具体原因。①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丑必然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去。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但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现为一种人生境界。③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④时至当今,西方哲学、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后起的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⑤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4)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2)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当审美实践与生命实践在很很大程度上相重叠时,审美的地位就超过了宗教,审美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会呈现出取代宗教的趋势。

  3)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是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荒诞作为人的特殊的审美实践,实际上就是在否定之中建构其审美价值的,也正是通过否定荒诞才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得以确立。

  38.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有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答:1853 年罗森克兰的《丑的美学》出版,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主要贡献:(1)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 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其与美一样同属美学理论的范围;(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3)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必须使之服从于美的一般法则;(4)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

  39.简述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答:(1)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人类各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但由于他们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审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也会各有不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这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而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逻辑归纳和演绎。这种思维的差异在审美形态的整体构成上发挥着潜在的作用,西方审美形态在观念上习惯于分析,形成的审美形态也往往是先一分为二,再寻求对立的统一。如悲剧与喜剧相对,优美和崇高映照等。

  (2)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与人类思维密切相关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语言是语义的载体,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也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西方的拼音文字能指和所指完全是随意的,是理性的产物。汉语也可以称为抒情语言,西语则长于叙事和论证。汉语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则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这样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更深层地潜伏在中西方人的思维深处,并在整个审美实践和审美形态的演进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3)审美形态与文化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就东西方文化来看,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区别和差异,导致审美形态也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关系方面,而哲学思想则更为重要。就审美形态与宗教的关系而言,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教意识以及宗教行为对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即使是上帝,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世俗化了。在与哲学的关系方面,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和影响,促成了形式主义的审美传统。与西方哲学发展不同,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千年不变,变化的是细节。“中和”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同时又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40.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人生实践性质。

  答:审美形态是对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审美经验的归类和总结。界定审美形态主要是基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的展开程度,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现和展示,界定审美形态的主要逻辑依据是广泛性、统摄性和历史性。西方的审美形态有着深厚的人生境界底蕴。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主要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人生境界,《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悲剧是这方面的代表。西方的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出现,表现了心灵对形式的超越,是对优美这一和谐形式的冲突。西方的丑作为审美形态,表现了西方人的批判精神的张扬。西方以荒诞为审美形态,则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西方这四种大的审美形态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的转变,即从命运悲剧到崇高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和斗争,从丑到荒诞则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实际上也是人生样态的写照,是其人生境界中主客分离对立、主体精神超越客体对象的特征的审美凝聚和显现。

  41.简述人变成“非人”的含义。

  答:(1)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征;(2)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3)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42.简谈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历程。

  答:审美经验的问题是审美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层面。

  (1)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有关审美经验的研究并不占重要的地位,因为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柏拉图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回忆说”则涉及到了审美经验的一般规律。

  (2)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乃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奥古斯丁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他揭示了审美经验的超验性维度。

  (3)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4)现代西方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叛而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形成了很多流派,总体上可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审美经验。而人本主义则极力排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试图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柏格森和胡塞尔。自然主义美浓、直观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等。

  (5)当代西方美学仍然把审美经验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6)总而言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问题一直是西方美学家所谈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43.什么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答:①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②审美经验从根本上说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它是与艺术家探求人生真谛,追求艺术真理的人生实践相统一的。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性质。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再次,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审美经验的实践本质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中国的“比德”和“畅神”说。比德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畅神是指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使人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悦。

  44.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答: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直观性、非功利性和超越性。

  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胡塞尔把直观区分为个体直观与本质直观两种类型。审美经验把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集于一身,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非功利性——是指各种与主体没有利害关系的现象。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第二,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

  超越性——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第二,审美经验难免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第三,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45.审美经验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答:审美经验的诸构成要素主要有: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是能够通过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审美感知的特点:情感性、能动选择性和整体性。

  想象——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要素。从心理学角度讲,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审美情感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

  理解——非概念性和多义性。

  46.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答:①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②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③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47.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

  答: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特点:①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48.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何?

  答:在整个审美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感知处于起点的位置。对其他心理要素来说,感知构成了它们的基础。首先,想象活动是对于思维表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因而需要感知活动来提供一定的表象材料。

  想象与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相互关系:第一,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第二,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的对象和内容;第三,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它们之间是自由的游戏关系。游戏流动并不受游戏者的支配,而是按照自身的规则来进行。游戏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内涵。审美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活动。

  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在审美经验中,情感和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理智的引导。

  49.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答:(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密切的联系。

  50.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

  答:(1)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2)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51.审美心理结构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答:第一,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审美是有目的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任何目的而又合乎目的的情况下进行审美的;第二,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校正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52.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节的有机统一。

  53.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

  答: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先验想象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想象力,并且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54.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答:①当代社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除保持其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②艺术慢慢渗入非艺术领域,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具有了艺术品格,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富有情趣。

  55.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答: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这两种感觉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①首先,它们的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②其次,它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

  56.谈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答: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

  第一阶段:呈现阶段——感知力。第一阶段是借助感知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中呈现出来。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美对象对于身体的呈现是审美经验第一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这种呈现中,通过作为整体的身心来进行原初的审美知觉活动,就成了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

  第二阶段:构成阶段——想象力。想象活动的最终结果乃是构成了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先验的想象力和经验的想象力,它们是同一种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第三阶段:评价阶段——理解力。主体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自然对象之所以具有审美特征,是因为它的形式契合了人类感觉的需要,从而给人带来了美的愉悦。对于审美对象的深度体验使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与对象的精神交流,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感思考。

  57.解释: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模仿说;形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载道说;娱乐说。

  答:第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主要有游戏说(康德)、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第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主要有模仿说(柏、亚)、表现说(康德、柏格森)、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和符号说(朗格)。

  第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主要有载道说(韩、柳)、娱乐说(李渔、亚氏)。

  58.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答:① 被“艺术” 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②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③“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④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59.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何在?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有哪些联系?

  答: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第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第三,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两点:第一,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并且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第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60.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第一,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

  第二,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的物质存在。色彩、线条、旋律等。面对艺术品时,首先是借助于形式符号层来进入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经受审美体验。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第三,意象世界层。属于核心层次。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

  第四,意境超验层。属于最高境界。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分为广义和狭义。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意象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为中介的,意象层是进入意境层的必由之路。

  61.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意象是由意与象两方面组成。“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和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等。“象”则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现。当主体想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的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

  “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便是“意象”。但者得不是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和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意向是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折融合,它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与内在生命的动态平衡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和构建意象的“先入之见”或“基本取向”。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想象与意向结合,在超越一切的无限的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62.意象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主要有四种类型:仿象、兴象、喻象和抽象。

  第一,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

  第二,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

  第三,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

  第四,抽象。是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63.怎样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答: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 “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64.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如何物态化的?

  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这是从意象起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铅字等文字化的文学意象凝定下来。

  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存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结果。审美意象是艺术品的灵魂与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意象世界。

  65.艺术意象主要有哪些特征?

  答:艺术意象的特征主要有: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第一,虚拟性。它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但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

  第二,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第三,想象性。是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第四,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66.什么是意境?

  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宗白华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它最早由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67.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答: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境,在主客体交流、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意境说”的提出:①“意境”一词 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②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③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两者完全一致;④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68.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答:(1)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2)区别: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③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69.艺术中审美功能的作用及其意义。

  答: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通过对艺术品提供的意象世界的欣赏、玩味,接受主体发现其中丰富多彩的美的形态,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波澜,体验到那种人生情趣和意蕴,有时还可领悟到宇宙、历史的无限和永恒,从而获得畅神悦志的精神愉快——审美快感。

  70.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答:①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以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化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71.试述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答:第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在所有的艺术品中提取到艺术品有共通的东西,就是艺术意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或不能转化为意象,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第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并非被动接受意象,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开成新的意象世界。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

  第三,艺术品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再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从艺术存在的方式看,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作为中介的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和开放性。这三个环节的流程构成了艺术的现实存在,也促成了艺术的社会交流。

  72.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 他律性——即艺术品为接受主体而存在,又同时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所决定和制约;②形式符号性——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作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把它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借助于这些符号来接受和创造;③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要向艺术家开放,才能有艺术品的产生,同时向接受者开放,才能使之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73.怎样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中?

  答:① 这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缺一不可;②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第一个也是首要的环节,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③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物态化和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达到交流、传播的目的;④艺术接受也非常重要,接受者带有自己的期待视界来欣赏艺术品,并在艺术品提供的意象框架基础上进行重建与在创造,发展丰富艺术的意象世界。

  74.在艺术作品中,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第一,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艺术意象的整体。

  第二,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第三,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四,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马克思把艺术生产看成是精神生产的重要形式)。

  75.为什么说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答: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以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在艺术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所以说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76.天才的艺术家有哪些特征?

>> 点击阅读全文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复“押题”获取余下押题资料

上一篇:广东自考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押题资料
下一篇:广东自考00031心理学押题资料

深圳自考网书籍购买地址

深圳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