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自考网为学考网旗下网站,为考生提供深圳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深圳省教育考试院www.eeagd.edu.cn为主。

自考热线:  0755-2322 4485

距2022年10月待定

距离2022年4月延期待定

所在位置:深圳自考网 > 教育管理(本) > 正文

广东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押题复习资料

2021-06-23 16:36:04   来源:深圳自考网    点击:   
   
  下面广东自考网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广东自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的相关信息,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跟随本文一起来了解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单选】

  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

  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单选】 【简答】

  ①德国古典哲学,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

  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是威廉配第,其余还有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

  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3.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单选】

  4.1847 年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 1848 年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

  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单选】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单选】 【简答】

  ①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恩的理论,也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

  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学说,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

  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

  一致。

  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

  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通向

  实际生活的中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单选】【简答】

  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再次,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

  关系: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科学性

  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单选】

  与时俱进的含义: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8.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单选】

  9.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

  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

  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二者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

  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

  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单选】【简答】

  10.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

  究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

  原理出发。【单选】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简答】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单选】【简答】

  原因: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1)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

  向。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它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

  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马克思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 同

  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摒弃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杂志,创

  立了唯物辩证法。

  2.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

  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

  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①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恩的理论,也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

  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学说,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

  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

  一致。

  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

  的政治立场。

  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再次,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答:关系: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7.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

  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

  想.

  (2)二者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

  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8.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的内涵。

  答:(1)客观条件: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其内部矛

  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

  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兴

  起和发展也开辟了新时代。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答:(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知识点1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单选】

  2.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单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

  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单选】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

  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单选】【简答】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区分历史唯心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标准。【单选】

  6.世界存在状态:辩证法(联系、运动、矛盾),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

  内部矛盾)【单选】

  7.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世界的统一性是区分一元论和

  二元论的标准。【单选】

  一元论:唯物主义:

  ①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

  ③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高形态)

  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

  二元论: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单选】

  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陆九渊提出的“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

  中”等。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单选】黑格尔把“绝对精神”;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

  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单选】

  具体的物质形态。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

  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五行杂以成百物”;在古印度

  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

  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元气说”。开辟了理解世界

  本质的唯物主义方向,带有直观的、自发猜测的性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以一定的自

  然科学材料作基础,把原子的个性误认为物质的共性。

  8.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

  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选】【简答】

  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自

  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能很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单选】【简答】

  (1)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

  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

  物质。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

  质和唯心主义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2)运动与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

  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3)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共同

  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前者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后者只

  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10.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单选】【简答】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

  一不可分离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

  有限的统一。

  1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单选】【简答】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

  史性。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科学实验。其他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

  本质。【单选】【简答】

  ①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③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单选】【简答】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事物(自然界、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

  互联系之中;

  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

  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14.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同事物的普遍联系紧密不可分的。【单选】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

  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

  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单

  选】【简答】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

  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

  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

  新事物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的压制和扼杀;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

  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单选】【简答】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

  形而上学坚持一点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动力。

  17.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

  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

  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

  路。【单选】【简答】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

  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

  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

  盾和解决矛盾。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8.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

  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单选】【简答】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

  多样的表现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因为首先,在矛盾运动中

  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1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发

  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单选】【简答】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

  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

  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20.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单选】【简答】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

  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

  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2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单选】【简答】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

  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全面地

  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

  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

  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

  们是辩证统一的。【单选】【简答】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

  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

  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

  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

  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

  衡。【单选】【简答】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主

  要矛盾和阶级斗争)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

  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

  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4.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单选】【简答】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

  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

  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

  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

  生了变化。

  25.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

  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

  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互相转化。【单选】【简答】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

  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6.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单选】【简答】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

  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

  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防止“过”或“不及”。“注意

  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27.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单选】【简答】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

  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都是量变和质变相

  互转化的过程。

  28.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

  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单选】【简答】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①肯定和否定相

  互依存。②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

  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②否定是事物

  联系的环节。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

  态度。

  2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单选】【简答】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

  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

  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

  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

  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30.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单选】【简答】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是,并不是所有时间先后

  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复杂多样的。

  3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

  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

  不确定的趋势。【单选】【简答】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

  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32.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单选】【简答】

  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

  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其次,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

  33.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

  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

  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单选】【简答】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

  存、密不可分,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

  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容是活跃易变的,而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

  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34.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单选】【简

  答】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

  存在的。因而不能把它同主观上的错觉混为一谈。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

  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

  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

  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第二,

  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一方面,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35.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单选】【简答】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36.意识的起源:【单选】【简答】

  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

  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

  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

  点。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

  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建造房屋与蜜蜂建造蜂房)。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

  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

  和破坏作用。

  37.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单选】【简答】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大跃进”,“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家把毕生的精力

  献给了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事业,才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和技术发明。)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38.实事求是:【单选】【简答】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必须求真务实。

  (4)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1)实事求是是目的;

  (2)解放思想是前提。

  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第三,科学实验。其他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3.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答: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

  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4.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普遍性。

  答:(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

  互制约。事物(自然界、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

  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

  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

  盾和解决矛盾。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6.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

  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二是矛盾双方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

  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

  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指它的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

  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7.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

  设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

  们是辩证统一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基础。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

  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

  8.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说明我国坚持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意义)

  答:(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发展经济,我们要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产品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积极构建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经济。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发展经济,我国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加大对

  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国的合作,但同时应当注意选择性的吸收,吸取有用的,

  放弃糟粕的,健康的发展我国经济。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发展经济,不能只靠外因,从外国引进的技术资金

  等,虽然可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但外国引进的不是核心技术,我们仍会受制

  于人,只有自主创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才能独立自主的搞好现代化建设。

  (4)事物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忽视内因和忽视外因都是错误的工作方法。

  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

  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

  现实意义。答: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也可以是力量的不平衡),有主要

  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这称之为矛盾发展的不

  平衡性原理。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关系和意义: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

  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

  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

  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含义、关系和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

  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

  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一

  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

  10.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方面

  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

  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

  的统一。①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

  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坚持重点论,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要分淸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识解决

  存在的问题。

  11.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答: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

  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防止“过”或“不及”。

  12.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

  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

  论。

  (5)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

  标同“有步骤、分阶段的踏实肯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

  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13.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

  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

  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也没有肯定。另

  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14.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

  的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

  定是扬弃。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

  切或否定一切。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必须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

  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当然这种继承只能是有批判的继承,批判

  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2)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要

  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成果。与此同时,

  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15.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

  意义。

  答:(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

  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

  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

  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

  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

  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

  16.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

  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

  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

  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

  (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

  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17.简述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答: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

  18.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

  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9.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能动性的实现途径

  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

  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

  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0.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

  答: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

  动地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意识活动具有创造

  性,其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

  用,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表现,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这种条件性的根本点在于,要科学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把意识的能动作

  用助于物质决定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具体说,其一,社会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

  用的唯一正确有效的途径,其二,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

  规律办事,是正确实践的前提,因而也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其三,发挥意

  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

  ②在任何工作、学习中,都必须以意识的能动性原理为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这样才能深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

  ③在任何时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注意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2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

  成果。

  (1)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

  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3)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

  物的客观规律,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注重实践,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追求实效,

  不搞形式主义。

  (4)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根

  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

  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

  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22.简述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进行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

  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

  放出来。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

  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

  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知识点2 认识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

  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

  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5.(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

  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能动性(突出

  特点)。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

  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二者关系:

  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关系是一切其它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首要、基本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

  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

  识的事物;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发展,将来总会被人

  们所认识。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

  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区分的标准在于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在认识论

  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

  这种反映论不懂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只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直观的反映。

  认识的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

  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7.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

  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

  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人的认识就是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8.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分为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

  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

  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

  个别特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

  性认识。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论

  上坚持了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

  的错误。

  10.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11.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要比第一次飞跃就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①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②使认识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12.认识过程的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

  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

  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人的认识就是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

  认识——再实践多次反复)

  (1)具有反复性。

  (2)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真理与谬误

  (1)正确反映→真理,歪曲反映→谬误;

  认识和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这是真理最根本的规定性。

  (2)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①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②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4.真理的属性

  (1)客观性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绝对性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3)相对性

  ①从广度上看,需要进一步扩展;②从深度上看,有待于深化。

  15.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

  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

  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16.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用伟人、圣人之言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2)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17.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1)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3)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8.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

  (或证伪)另一种认识。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但逻

  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

  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最终性。

  (1)它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确,逻辑证明自身不能保证,而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2)被逻辑证明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实践才具有最

  后的权威。

  19.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

  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

  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

  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

  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20.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

  (1)对立:

  ①真理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

  ②价值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的属性。

  (2)统一:

  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满足人的需要,这是其价值属性;

  ②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21.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1)指导实践的功能;

  (2)再认识的功能;

  (3)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22.培育和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3.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谓运用就是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再回到改造

  世界的实践中去。

  24.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25.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2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

  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7.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简答题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

  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

  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不可

  知论不承认人类知识的客观性,是一种错误的、消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

  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

  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

  3.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者关系:

  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

  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4.简要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5.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答:(1)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它是认识任务的

  真正完成,但认识运动并未完结,还要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

  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就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2)在第一次飞跃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正确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在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是得不到解答的。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

  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

  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

  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

  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

  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4)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

  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

  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

  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

  套。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答:(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

  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

  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

  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人的认识运动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8.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答:客观性: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9.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答:①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

  作用,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认识,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

  伪另一种认识。

  ②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代

  替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最终性。首先,逻辑证明所依赖的前提是

  否正常,它自身不能保证,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被逻辑证明证实或证伪

  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

  10.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

  答:(1)真理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符合;

  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者使人愉快的属

  性。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

  会实践,成功改造世界,以实践的成果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

  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

  成的。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

  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1)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主观真理论

  者无例外地都是从主观认识范围去解决这个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

  准。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就是说,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

  实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

  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

  12.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并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③“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④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知识点3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

  2.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

>> 点击阅读全文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复“押题”获取余下押题资料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广东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押题复习资料

深圳自考网书籍购买地址

深圳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