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自考网为学考网旗下网站,为考生提供深圳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深圳省教育考试院www.eeagd.edu.cn为主。
广东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押题复习资料
1.要取得教育的成效,关于在于(管理)
2.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一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对象的学科是(教育管理心理学)
4.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是(观察法)
5.搜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客观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是(观察法)
6.观察法的特点有二: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二是(所得结论真实可靠)
7.实验法中,在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的方式是(自然地)
8.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这一优越性属于(实验法)
9.关于实验法的不正确说法是:研究者(可以不考虑心理现象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
10.下列不属于调查法的是(观察)
11.访问、座谈、谈话、问卷、工作成果分析、情报信息的收集等方法都是(调查法)
12.谈话法分为两种,即(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
13.采用标准化测验工具,要考虑测验法的两个基本要求,(信度与效度)
14.教育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人性观问题)
15.“治物者不于物,于人。治人者不于事,于君。”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早以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人)
16.“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是人的(社交需要)
17.根据“社会人”假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人的因素)
18.“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的措施”这种管理思想提出所依据的人性假设是(“复杂人”的假设)
19.“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认为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工作环境和条件)
20.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觉对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属于哪一种认知偏见(第一现象)
21.中国有一句成语“爱屋及乌”是哪种认知偏见的反映(情感效应)
22.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属于哪种认知偏见(光环效应)
23.认知偏见中系列位置效应指的是以下哪一种(近因效应)
24.“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是属于人的哪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25.所谓“无关不贪。不上不奸”属于人的哪一种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26.我们谈到山东人,一般总会认为他们魁伟豪爽。这是什么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27.人们在学习一个系列事物时,位于系列开始部分的项目学习效果最好,而位于中间部分的学习项目学习效果最差。这是什么现象(近因效应)
28.人们一般对于感情上讨厌的人容易往坏出想;而对于感情上喜欢的人容易往好处想。这是什么认知偏见(情感效应)
29.以下哪一方面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活动)
30.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什么因素(决定)
31.在管理工作中,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什么条件(基本)
32.“今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说明,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被管理者(扬长避短)
33.大多数领导上任开始都希望做“清官”,但是有的经不住诱惑,从而出现了腐败现象。说明他们哪一方面存在问题(意志)
34.我们谈到浙江人时,一般认为他们比较秀气能干。这是什么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35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把不喜欢的学生估计过低,把比较喜欢的学生估计过高。这是什么原因(近因效应)
36.过去在学校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近期内表现非常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什么原因(近因印象)
37当我们谈到大学教授时,总会认为他们文质彬彬,博学多才。这是属于哪一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38群体成员在认识和评价上同群体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倾向指的是(认同)
39有仿效别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类似的行为活动指什么(模仿)
40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是什么现象(从众)
41在他人的命令或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这是什么心理效应(服从)
4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需要)
43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起作用是通过(模仿来实现)
44“以牙还牙”是个体受挫后一种行为反应,这种挫折反应称为(攻击)
45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失误,推委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从而维护自尊的方式是(投射作用)
46个体受挫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使其出现返童行为,这种挫折反应称为(攻击)
47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与衷的挫折行为反应是(冷漠)
48“酸葡萄”作用讲的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作用)
49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的动机重复某种无效动机,这种挫折反应方式是(固执)
50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于受挫而产生的痛苦经验和烦躁情绪,排除在记忆和意识之外的挫折反应形式是(压抑作用)
51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歌星对歌星的模仿属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表同作用)
52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动机缺乏状态)
53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合理化作用)
54一个学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的学生,经常通过和别人角力来获得自尊没,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压抑作用)
55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它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
56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是态度的自觉性、明朗性、倾向性和(复杂性)
57人们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的过程是(认同)
58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完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的过程是(内化)
5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理论是(态度学习理论)
60海德于1958年首次提出的(平衡理论)
60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理论是(认知失调理论)
61群体内聚力或向心力指的是(群体凝聚力)
62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行的影响力,它指的是哪一种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群体压力)
63群体内多数人对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等事实,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价指的是哪种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群体舆论)
填空题
1要取得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管理)
2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相象极其规律,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情况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3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6观察法的特点有二: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二是(所得结论真实可靠)
7.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人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相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8采用标准测验工具,要考虑测验法的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信度,一个是(效度)
9.1911年,美国的泰勒所著的一书公开发表,是管理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因此他被西方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10.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创造力)
11.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梅奥在其理论中提出:职工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心理的需要)
12.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与(教育管理)
1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三种属性的统一体。
1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其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具有(自觉能动性)
16.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觉对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属于(第一印象)
17.中国有一句成语爱屋及乌是(光环效应)
18.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属于(光环效应)认知偏见中系列位置效应指(近因效应)
19.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属于人的(社会刻板印象)
20.所谓无官不贪,不商不奸属于人的社会刻板印象)
21.我们谈到山东人,一般总会认为他们魁伟豪爽,这是(社会刻板印象)
22.人们在学习一个系列事物时,位于系列开始部分的项目学习效果最好,而位于中间部分的学习项目项目学习效果最差(近因效应)
23.人们一般对于感情上讨厌的人容易往坏处想,而对于感情上喜欢的人容易往好处想,这是(情感效应)
24.(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
25.社会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26.在管理工作中,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7.今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说明,在管理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被管理者(扬长避短)
28.大多数领导上任开始都希望做清官,但是有的经不住诱惑,从而出现了腐败现象。说明他们哪一方面存在问题(意志)
29.我们谈到浙江人时,一般认为他们比较秀气能干。这是(社会刻板印象)
30.过去在学校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近期内表现非常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近因效应)
31.当我们谈到大学教授时,总会认为他们文质彬彬,博学多才,这属于(社会刻板印象)
32.社会认知的种类包括(对他人的认知、人际认知、自我认知、对社会事件认知、社会角色认知)
33.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特点(自我认知的自觉性、人际认知的广泛性、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34.教育管理者通过(发展地看人、全面地看人、历史地看人)
35.教育管理中社会认知的偏见包括(第一印象、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情感效应)
36.情感的作用有(动力作用、信号作用、适应作用)
37.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意志品质(明确的目的性、一贯的坚持性、沉着自制和耐心、处理问题的果断性)
38.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情感品质(热爱教育事业、强烈的理智感、深刻的道德感、正确的审美感)
39.榜样对于形成人的道德行为具有的作用包括(启示作用、控制作用、调节作用、矫正作用)
40.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认知反映),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41.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特点包括(自我认知的自觉性、人际认知的广泛性、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42.社会刻板印象有可以称为(定势效应)
4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
44.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需要有(生活福利需要、工作学习需要、社会需要)
45.需要的主要特点有(周期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46.管理心理学家李维特认为行为的共性有(有原因的、有动机的、有目标的)
47.具有激励作用的目标应具备(具体性、适度性、可测性)
48.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主要表现在(以工作成就为主要目标、经济利益的追求、对职称的追求)
49.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有(设计合理、目标认同、群众参与)
50.属于双因素理论中所定义的保健因素的有(公司政策、监督、行政管理、工作安全、工作环境条件)
51.按照公平理论,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改变投入、改变比较对象、改变他人的投入、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发泄、自我安慰)
52.动机作为活动的直接动因,具有(引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53.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54.惩罚不是目的,要使受惩罚者心服口服,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所以惩罚要公正合理,还必须与(教育)相结合。
55.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对行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估计)以及目标的价值。
56.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它是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
57.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关心其报酬的绝对值,还关心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
58.目标为人的行为活动提供一尺度,并作为评价(工作进度和成败)的指标。
59.期望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对行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估计和目标的(价值)
60.以牙还牙是个体受挫后的一种行为反应,这种挫折反应称为(攻击)
61.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失误,推委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从而维护自尊的方式(投射作用)
62.个体受挫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使其出现返童行为,这种挫折反应称为(倒退)
63.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挫折行为反应是(冷漠)
64.酸葡萄作用讲的是自我防御机制中(合理化作用)
65.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的动机重复某种无效动作,这种挫折反应方式是(固执)
66.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于受挫而产生的痛苦经验和烦躁情绪,排除在记忆和意识之外的挫折反应形式是(压抑作用)
67.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歌迷读明星的模仿属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表同作用)
68.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动机缺乏状态)
68.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表现,就是(投射作用)
69.一个学生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的学生,经常通过和别人角力来获得自尊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代替作用)
70.属于组织特有的造成挫折的因素有(组织的管理方式、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偏低的工资)
71.属于挫折自我防御机制的心理反应方式的有(合理化作用、压抑作用、投射作用、表同作用、代替作用、反向作用)
72.挫折后的行为反应有(攻击、冷漠、倒退、固执、逃避)
73.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表现,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投射作用)的反应。
74.个体遭受到挫折后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叫做(挫折容忍力)
75.个体遭受挫折后,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称做(心理防御机制)
76.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
77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的特点是态度的(自觉性、明朗性、倾向性和复杂性)
78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的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
79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它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这种评价包括(义务感、工作的满意感、对工作任务的承担)
80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是(态度的倾向性、态度的复杂性、态度的明朗性、态度的自觉性)
81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的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既(公开表示接受某种态度、但内心不一定接受)
82态度的具体形成过程与社会同步,经历了以下过程:(服从、内化、认同)
83内化是指把他人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完全融合一致、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
84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理论不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
85教育工作者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教育工作的工作态度)
86(态度的学习理论)代表人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
87(平衡理论)是由海德于1958年首次提出的。
8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延格1957年提出的理论。
89.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这种评价包括(义务感、工作的满意感、对工作任务的承担)
90.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态度的倾向性、态度的复杂性、态度的明朗性、态度的自觉性)
91.服从是指他人的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即(公开表示接受某种态度、但内心不一定接受)
92.态度的具体形成过程与社会化同步,经历了以下过程(服从、认同、内化)
93.内化是指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完全融合一致、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
94.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理论不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强化理论)
95.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
96.(态度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
97.(平衡理论)是由海德于在1958年首次提出的。
9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理论。
99.非正式教育群体的特点有(行为协调一致、群体凝聚力强、良好的人际关系、灵敏的信息沟通、公认的核心人物)
100.群体舆论是群体内多数人对哪些方面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论(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
10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对群体目标的认识、对群体利益的认识、核心人物的作用、群体成员需要的满足度、群体的外部压力)
102.非正式教育群体包括(积极型、消极型、中间型)
103.影响教育群体动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舆论、群体士气)
104.教育群体的功能主要包括(整合功能、承上启下、满足需要功能)
105.教育群体的特点包括(群体目标、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群体交流)
106.群体规范具有(群体支柱、评价标准、群体约束、行为导向)的功能。
107.(榜样)是模仿发生的关键,其核心是(榜样的心理影响力)
108.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向心力),是指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吸引力。
名词:
1.教育管理:所谓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手段,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处理教育活动中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员、物资、信息、时间、任务等各种关系,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认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4.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所研究的现象在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研究者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必要时也可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作为辅助,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
6.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7素质: 所谓素质有两种解释:狭义的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主要是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点,这种素质上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广 义的素质不仅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而且更指人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即一个人的意识和 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对教育领导者与管理者来说,即指领导意识、领导能力、领导品格和领导风度。
8.信度: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同样的内容,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9.效度:指的是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即对所欲测量的特性或目的是否测得正确。
10.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1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利和体力的活动。
12 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目标的过程。
13.管理现代化:是将现代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的过程。
14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
15.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于1927年冬应邀参加了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包括照明、福利、态度与意见调查和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等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力量,不在于物质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在于工人心理的或社会的因素。
16. 所谓心理的本质就是怎样正确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上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时精神现象还是物质现象,人的心理到底时怎样产生的,这是心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科学成就的论证,人的心理时在社会实践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的本质究竟时什么呢?这里有两个基本的条 件,一个是人脑,这是反映的器官,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另一个是客观显示,这是放映的内容,是心理活动放映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这 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17. 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也称为理性经济人,也有人译为实利人或唯利人。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都想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被称为X理论。
18.社会人的假设:有人译为社交人。这一人性假设起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的意义。人们还有社会性需求,人际关系对于社会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19. 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又称为自动人的假设。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除了物质需求、社会性需求外,还有一种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在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就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20复杂人的假设: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来的。由于长期实践的结果证明,前三个种人的假设,虽然各有其合理的一方面,但并不适合于一切人,是各有其片面性的。60年代中期,薛恩考察了这三种人性假设,认为人类的最大需求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不可能有纯粹的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实际存在的只是在各种情况下不同反应的复杂人。70年代初,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变权理论。被称为超Y理论。
21.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属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统治自然。首先,人作为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人来自自然,人属于自然。其次,人为了生存、种族延续和发展,就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为索取和改造的对象,这就是人统治自然。
22.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最重要的方面。作为社会的人,任何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总之,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
23.人的意识属性:说明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反映,而是具有自觉性,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4.社会认知: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反映,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
25.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26第一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27. 光环效应: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它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为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
28. 近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也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29. 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势效应。
30. 情感效应:在人际关系中,观察已有的情绪情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从而造成对人判断或评价上的偏见。
31. 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32个性差异: 个性具有意识倾向性,它是人对事物的一定看法、态度和趋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态度的选择性和积极性的表现,制约着一个人全部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 意义。这种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社世界观。个性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性,它体现在个体之间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的不同。
3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不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34.意志:是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5.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36.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37.气质;是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8.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39. 所谓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40. 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包括人体内部的生理需求和人体外部的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
41. 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
42. 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度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超前反映
43.教育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它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这个目标要依靠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来实现。
44.管理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工作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45. 所谓激励,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的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之中。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46.目标激励:就是设置适当的目标,使其成为诱因,以激发人的正确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7.奖励激励:即利用奖励与惩罚的手段进行奖励。
48.竞赛与评比的激励:社 会主义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能激发人的动机、推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或争取完成工作任务的有效手段之一。竞赛既有比较、角逐的成分,又有合 作、互助的成分。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竞赛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评比条件对引导竞赛的方向有着重大的作用。
49.榜样激励: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它适合人的模仿心理需要。
50.领导行为激励:;在调动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中,领导行为起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它主要表现在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工作的支持、关怀和领导自身的以身作则等方面。
51.生理需要: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直接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发展相联系的需要。包括饥渴性排泄和休息等。
52.安全需要:是要求安全、避免危险的需要。
53.尊重的需要:这里有两种,即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希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得到自我尊重,产生自足胜任独立和自信。外部尊重是希望达到别人尊重,由此产生地位威望和信赖等。
54.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与人之间对社会交往、爱与被爱的需要。
5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理想抱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目的是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浅能。
56.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满意的激励因素主要是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工作中负有重大的责任以及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和成长等。
57.保健因素:造成职工非常不满意的保健因素主要是由于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等方面处理不当引起的。
58.效价:也称诱发力,是指目标的价值,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也就是个人对行动的结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
59.期望值:是指期望的概率,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行为能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是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60.期望: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与1964年提出的。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可以有把握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价值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
61.投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条件个估计,如学历、毕业学校、毕业年限、工龄长短、能力大小、甚至年龄、身体状况等都是一种投入的资本。
62产出:是指一个人所得到的报酬。
63. 所谓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64. 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65. 所谓挫折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也称心理防御机制。
66.攻击:是个体受到挫折后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即个体受到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其挫折对象的人或物进行指责、驳斥或反击。
67.冷漠:指个体在受挫折后表现的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行为反应。
68.倒退:也可称为退化退行或回归,这种情况是指受挫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时出现的返童行为。
69..固执:通常是指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动机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反复进行某种动作并无任何结果,但仍要继续这种动作。
70.逃避:是指一个人受挫折后不敢面对挫折情境,而是从构成挫折的情境中退却,逃避到幻想或现实中的安全地带,尽量避免同挫折有关的人或物接触。
71.合理化作用:个 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指在某种情况下,当个人的动机或其表现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无法达到其追求的目标时,为避免心理冲突、维护个人尊严起见, 总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一种合理的的解释,或将自己行为的不合理性,尽量解释唯事实上的需要,目的在于使别人感到有“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以次既获得 别人的原谅,又维护个人的自尊,从而保持与社会的适应。
73.压抑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为防止痛苦经验时时发生,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于受挫折而产生的痛苦经验和烦躁情绪,排除于记忆和意识之外,以适应社会生活。
74.代替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个体对某一对象所保持的动机、感情和态度,若不为社会所接受,或自忖将遭遇到困难时,将次种感情与态度转向其他对象以取代之,称为代替作用。
75.投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失误,推委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从而维护自尊。这种将己之过强加于人的倾向,就叫投射作用。
76.表同作用:表同作用是与投射作用完全相反的表现。它是把他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把自己比拟(表同)于自己所崇拜的人的心理倾向。
77反向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指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所驱使的方向是相反的。个体为了防止某些自认为不好的动机呈现于外,仍采取与动机相反方向的行为,即想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掩盖自己内心的不良动机。
78.心理卫生:是使人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种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保持人类对环境的良好适应,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综合学科和实践技术。
79.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对内、外环境的良好适应。
80.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
81.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心理学家帮助人们治疗心病的方法。
82.心理治疗:也是保护人类心理健康的心理卫生手段。
83.态度:是指个体对待某种社会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与行为倾向。社会事物是包罗万象的,如人、事件、物、集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思想等,都可以是态度的对象。
84.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它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
85.职业适应性:是指行为与职业要求保持协调一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其职业适用性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
86.态度的语言表现:当教育工作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人们就可能看出他的态度。
87.价值:是指客观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或效用。
88.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的观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看法与评价。
89.态度的情感表现: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因而态度在情感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最为常常通过表情即可看出,这是了解教育工作者态度得重要线索。
90.态度得行为表现:态度所激起饿行为反应与态度是一致得,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反应了解一个人的态度。
91.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的影响下,做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即公开表示接受某种态度,但内心并不一定接受。
92.认同:是指人们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
93.内化:指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也完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意向。
94.态度的改变;使指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转变自己已经形成的态度。
95.嵌入程度:嵌入也译为陷入、卷入。一般认为是指心理上的认同感,是指个人在实践一种观点种认同的程度。
96.预告:是指预先警告将有说服性信息到来,这会增强对说服的抵制。
97.分心:是指分散受信者的注意力,以便削弱他对说服的抵制,从而有利于说服。
98.工具性功能:也称功利性功能。指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为自己提供最大利益的态度,并尽可能发展和形成这些态度。
99.价值表现功能:指态度的形成是为了表达我们内心的价值体系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为了我们的自尊督自我形象作出一种肯定。
100.一致性(原则)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提出的,它认为,信息源就某事发表看法时是否会引起受信者的态度改变,涉及三个因素1受信者对信息源的态度2受信者对信息源所评论的事件的态度3信息源就某事所作论断的性质。
101.态度改变的中介策略:即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新态度之间设置中介环节,使原有态度在改变时有过渡的桥梁。
102.所谓群体:即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条件下的人群集合体。
103. 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相互作用情境中个体行为的推动力。
104.教育群体动力:是指教育群体成员处于教育群体之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氛围,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于该个体独处时所表现的行为反应。
105.教育群体:是群体现象之一,是指在教育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有共同心理指向和行为指向而协调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106群体范围:也称群体准则。它是指群体公认的或自然形成的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和评价的标准,这些标准能给群体成员提供行动的指南。
107.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形影响力,它使人们倾向于作出群体所认可或可接受的行为反应。
108.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向心力,使指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吸引力。
109.群体舆论:是群体内多数人督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等事实,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论。
110.群体士气:士气一词原本是军事用语,是指军队在作战时的战斗情绪和战斗意志。现引申到群体中,用来表示群体的斗争情绪意志,服务态度或工作精神。
111.认同:是指群体成员在认识和评价上同群体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倾向。
112.:模仿:是指由仿效别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
113.暗示: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114.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种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115.服从:是指在他人的命令或影响下,做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亦即按他人的旨意而行事。
116.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
117.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管理关系。
118.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它是人们为了彼此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目光、姿势、体态、声调、面部表情及动作等)而实现的交流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
119.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它是人们借助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所进行的各种直接的、实在的心理接触和心理交换。
120.所谓群体合作:是指群体中两个以上的个体或与其他群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相互配合,以求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121. 教育群体合作:是指在教育群体中,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群体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妄称某项任务的心理活动,它是群体成员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协调作用最高水平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
122. 所谓群体竞争:是指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为了己方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种活动。
123.教育群体的竞争:是指在教育组织内的竞争活动。
124. 弹性工作时间:就是指在固定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
125.口头交往:指借助语言实现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
126.书面交往:指借助文字符号实现的间接性交往。
127.活动交往:指在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外显行为而实现的交往。
128.人际反应:所谓人际反应是指人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反应。
129.工具性沟通:是交往双方彼此交换知识意见看法,从理性上调节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为改变彼此的认识意见看法信息等。
130.情感沟通:是彼此进行的情感交换和情感交流,为唤起对方的喜爱好感同情共鸣等,从非理性上调节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彼此产生情爱依恋和心理相容,从而满足彼此的情感需要。
131.建设性冲突:凡利于达成组织目标的冲突是建设性冲突。
破坏性冲突:那些对达成组织目标起阻碍作用的冲突是破坏性冲突。
132.冲突:就是矛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动机或目标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就是冲突。
133.教育群体冲突:就是在教育组织中,个人、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目标或利益上的矛盾而产生的对立过程。
134.领导:就是引导或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它是处理人和人、人和工作以及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过程,亦称领导行为。
135. 决策: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目标,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将要从事的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在同时存在的几种准备行动的方案中,选择出优化行动方案的过程。
136.教育决策:是教育领导者为实现教育目标,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优化(满意)方案的过程。
137.教育领导的组织功能:1根据教育组织内外部条件,根据需要与可能,来制定组织的目标和决策。2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决策,合理地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3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
138.影响力:就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于行为的能力。
139.教育领导影响力:是指教育领导者有效的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140.特性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以期预测什么样的人当领导最合适。
141.作风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的工作作风类型以及不同领导作风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作风。
142.行为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采取的领导行为以及不同领导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
143.权变理论:权变理论是集中研究特定情境种最有效的领导作风和领导行为。
144.符号力:是指学校领导者对标志学校符号所象征的意义又深刻的认识和提升能力。
145.文化力:是指学校领导者能阐明学校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信念及办学宗旨,激励部属共同维护和创造校园文化的能力。
146.技术力:是指一般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指挥协调和掌握情况的能力。
147人群力:是指人际关系能力,强调领导者应与部属保持良好的关系,有调节矛盾解决冲突的能力。
148.教育力:是指具备教育专业工作能力。
149.教育领导决策心理:是指教育领导者在教育决策中的心理现象。
150. 群体决策(教育群体决策):是指教育组织面临复杂的问题,领导者不是由个人凭直觉或经验独断,而是召集群体有关成员,通过共同讨论研究而制定的决策。
151.教育领导决策的果断型:果断是领导者在意志活动中的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果断型是领导决策者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能从大局出发,抓住瞬息即逝的时机,敢作敢为,果断和迅速地作出决断。
152.教育领导决策的顽强型:顽强型是领导决策的主要特征。即有韧性,在决策过程中自始至终始终保持坚持性。
153.教育领导决策的稳健型:稳健型领导者一般具有深思熟虑的特征和稳健的风格,在决策过程中,力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习惯于三思而后行,他们思考周密,慎重地权衡各种决策方案及其实施后果的利弊得失,因此他们较少失误。
154.权威主宰效应:权威主要指的是领导者、上下级或专家,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和所拥有的威望与权利,是他们的意见比一般成员的意见影响力要大,即领导的话往往起着主宰的引导作用。
155.系列位置效应: 原指学习材料种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一篇文章种,开头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比中间部分要好。在决策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发言的先后不同,所 造成的印象与效果不同。先发言者由于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而比后发言者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也有人称此种现象为铁路效应。
156.极化现象:又称为极端性转移。原指群体决策中比个人决策时更容易出现的冒险倾向。后来有一些研究表明,当群体多数成员比较保守时,群体决策也将趋向保守这一极端。因此,极化现象更为确切的含义应为决策向冒险或保守中任何一个极端的转移。
157.德尔菲法: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研究员赫尔默和达尔奇于20世纪40年代设计的一种专家集体判断预测法,不过它不是将专家们召集在一起面对面的讨论,而是背对背地书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这种方法于50年代开始推行,现已广泛用于决策过程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一种行为方法。它要求专家对某项政策的涵义或效果,即通常所谓的情境作出预测。
158.名义群体法:又名虚设群体法。这也是群体决策的一种新形式。它与德尔菲法不同,它让参加咨询的人员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彼此进行交谈。但名义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与作用是受一定的程序控制的。
159.脑力激荡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邦为克服群体压制不同见解而设计的,是一种激发群体成员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方法,旨在营造一种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的气氛。
160.决策树法: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管理的一种定量决策方法,它多用于风险性决策。这种方法是由其形态得名的。它把决策的不同方案和可能产生的情况画成树形的分枝,形成侧卧的树状结构,再逐枝计算求出各方案的损益值,通过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161决策点:用□表示,它是决策树的出发点。
162.方案枝:是从决策点画出的若干直线,每条直线代表一个方案。
163.方案点:又叫概率点。用○表示,画在各方案枝的末端。
164.概率枝:是从方案点画出的若干直线,每条直线代表一种情况及其概率。
165.结果点:用△表示,它是决策树的终点,画在各概率枝的末端。
166框架盲点: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选取的角度不同,犹如物体落在视网膜上的盲点一样,看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盲目相信自己决策的准确性。
167.框架错位:是指在处理一些不熟悉的事物时,由于弄不清问题解决的关键,导致了提出的决策方案于所需解决问题不能协调一致,发生了错位现象。
168.框架固化: 是指决策框架时的思维僵化,习惯于沿用过去决策曾经获得成功的固定模式,不能随客观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169.方向性原则:是指任何组织或个人所做出的决策,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从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考虑,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令的规定。
170.系统性原则:决策必须强调系统性。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决策,是现代科学决策的重要特点,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决策时必须考虑决策所涉及的整个系统和相关系统、决策对象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71.群体决策:是指教育组织面临复杂的问题,领导者不是由个人凭直觉或经验独断,而是召集群体有关成员,通过共同讨论研究而制定的决策。
172.教育领导集体:是指在教育组织中,由主要领导者和其他经由组织程序产生的参与管理并行使一定领导职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
173.教育组织: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正式教育实体
174.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即是指教育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按照心理互补规律,进行领导集体结构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从而使领导集体达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优心理状态,增强整体功能。
175. 组织变革:就是指组织为适应内、外化境的变化而对其自生进行调整、修正和革新的过程,旨在求得自身的平衡。
176.组织结构是依法建立的国家正式的组织机构。
177.传统的观点:认为组织就是一群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互相之间实现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将职能分化,运用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从而有计划地协调人们的活动。
178.管理层次:也称管理高度。是指企业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等级,即企业组织结构设置多少层,管理也就分多少层。
179.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宽度、跨度。是指主管领导对所有直接下层实行有效管理的幅度,也就是领导对下属实行的控制幅度。
180.角色期望:是指社会或群体对扮演某种角色的人们提出的符合其身份的期待和希望所应表现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即期待和希望于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称的行为方式。
181.教育者的角色规范:是指社会和教育群体要求教育人员在工作种应该达到的行为模式。
182.角色行为:是指个人承担一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
183.角色规范:是指社会群体中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184.目标认同原则:是指教育组织的目标,必须为其全体成员所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目标。
185.合理授权原则:是指教育管理者,将组织的部分任务、权利委托给下级管理人员,做到职权合理,使各个工作系统和职能部门,形成最优化的组织结构。
186.信息沟通原则:是指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准确迅速。
187.心理平衡原则:指教育组织成员,因感到自己在组织内受到尊重和信任而产生的一种舒畅、欢乐的心理状态。
188.组织文化:又叫企业文化,它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某种有特色的价值观、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合。
189.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中心和主体。它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
190..制度层: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和运转。
191.器物层:是指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上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192.一体原则:创造一体感,使管理阶层与劳工阶层合二为一,产生自己既是工人又是管理者的感觉,形成我也拥有企业一份财产的心理状态。
193.强化: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加牢固的手段。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而使该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的过程。
194.环境:是指主体周围存在的客观情境,是生活主体以外与生活主体发生联系的外部客观世界。
195.社会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脑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影响的环境。
196.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督教育组织成员起影响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总和。
197.传统作风:传统作风上一种隐形的心理环境,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
198.大众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包括书报、杂志、广播影视录象等等。
199.教育组织形象:是指一个教育组织在社会公众和组织内部成员对其行为和历史的整体印象。
200:组织的理念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和组织成员对整个组织在哲理和观念上形成的形象。
201.教育组织的理念形象:是组织目标、价值观念、管理思想、领导风格、职业道德和群体意识的总和。
202.组织形象:最早上针对企业提出的,在企业文化种称为企业形象。它是社会大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整体的评价。
203.教育组织的识别形象:是通过各种视觉设计来塑造和强化的组织形象。
204.教育组织变革:是指在教育系统内的各个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其自身进行调整、修正和革新,以增强组织的活力与效率的过程。
205.李维特组织变革的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在其所著《管理心理学》中提出组织变革的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是工作(任务)技术结构和人员四个变量的相互作用。
206.洛尔施西组织变革的程序:一是创造一个需要变革的认识,二是分析诊断环境三是沟通变革所影响的人员,四是监视变革调整组织。
207.勒温和美国组织心理学家薛恩都提出解冻变革再解冻三个阶段。
208.凯利提出诊断执行和评估三个步骤九个方面,即确定问题诊断列出可行方案、发展决策准则、选取解答方式、计划变革、采取行动、评估效果和反馈。
209.教育组织发展:是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改变教育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来增加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的变革过程。
210.工作内容丰富化: 来源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认为,工作本身的意义上激发工人积极性的根本因素。如果让工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工作的计划和设计,参与有关的组织工 作与控制工作,自主管理,使工作具有挑战性,这样,就会增加工人的责任感、胜任感和成就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和浅能的机会。其结果会增加职工的满 意感,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11.工作任务扩大化:是一种增加工作广度的横向扩大工作范围的技术。
212.教育组织中的工作任务扩大化:就是扩大教育工作的外延,即让教育工作者尽可能多地担当一些工作。
213.目标管理:是 当今世界广泛运用的一种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它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杜鲁克首先提出,并经过其后一些人的发展,逐步成为西方许多国家采用,并开始在我国的管理活 动种应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预先指定一定时期内的管理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层层分解,使各层级、各部门和每 个组织成员的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实现目标而统筹协调运作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
214.李雷的人际行为模式:由于人际关系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单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很少发生,它总是渗透了许多其它因素。从研究中发现,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也有共同性。社会心理学家李雷从几千件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将人际关系划分为八种模式:1由管理指挥指导教育等行为,导致尊敬和服从等反应2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信任和接受的反应3由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协助和温和的反应4由尊敬信任赞扬求助等行为,劝导和帮助的反应5由羞怯礼貌敏感服从等行为,导致骄傲控制等反应6由反抗疲倦怀疑异样等行为,导致惩罚或拒绝的反应7由攻击刑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敌对和反抗等反应8又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不信任或自卑等反应。
简答和论述
1.实验法优越性有哪些?
答:1 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2 研究者可以严格控制和改变条件,从而了解某些条件对被试心理现象的制约或影响。3 研究者可以反复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可以反复地进行验证,作为判断被试心理现象究竟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地依据。
2.实验法缺点? 答:1 由于人们的管理行为过于复杂,难以控制,而且受情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实验法对于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2 由于实验是在人为的情境或孤立的条件下进行的,与日常的教育管理情境有较大的差距,实验设计也十分困难,3 实验结果也往往受被试情绪、态度变化的影响,其所得记录也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3.什么是观察法?它有哪些优缺点?
答: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优点:1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2 所得结论真是可靠。缺点: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时不能控制被试的行为与环境,所以它往往使研究者出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作准确的重复,2、根据观察法所得到地材料,不易作数量分析,也不能准确地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因而也就难以全面深入的了解其心理活动的过程,掌握它的必然性。
4.梅奥在他的人际关系理论中提出的新理念是什么?
答:根据霍桑实验总结,梅奥在1933年 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提出了与传统管理理论不同的新理念:第一、传统管理理论认为金钱是刺激职工生产积极性的惟一因素,而梅奥提出职工除了 物质需要以外,还有心理的需要。第二,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工作条件是决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梅奥指出生产率主要决定于制动的态度和情绪。第三,传统管理理 论只重视规章制度职权划分等,而梅奥却指出“正式群体”的存在,而且这种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情绪与行为对生产有相当影响。第四,霍桑实验还指出建立新型领 导、听取职工意见与沟通信息的重要性。指出,新型领导的能力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
5.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6.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答:第一、研究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第二、研究教育管理中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第三、研究教育管理中领导心理的行为及规律。第四。研究教育管理中的组织心理的行为及规律。
7.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心理学依据。2、为形成教育组织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提供心理学依据。3、为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4、为教育组织设计,为促使组织变革与发展提高心理学依据。
8、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9、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答: 第一,理论意义:教育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综合与吸收当代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心理科学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我国教育管理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它们上升为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同时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这就促进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突破,也必然会成为心理科学的宝贵财富,并拓宽了心理科学的视野,为心理科学的丰富和发 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二,实践意义:1、研究教育管理心理学有利于观察和判断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能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处理好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矛盾,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2、研究教育管理心理学有利于改革教育管理工作,事教育管理工作使用新时期地发展和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3、研究教育管理心理学,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者的自身教育,培养和调节教育管理者的个性。品质,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
10、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哪些趋势?答: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逐步趋向综合之外同时还具有以下三种趋势:1.由原来的基层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高层管理为主;2.由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发展到以经营战略性管理为主;3.由原来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1.心理互补规律主要可归为哪些方面? 答:1持忍结合。2情理交融3争让相济。
12、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哪些趋势?答: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逐步趋向综合之外同时还具有以下三种趋势:1.由原来的基层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高层管理为主;2.由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发展到以经营战略性管理为主;3.由原来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3.心理互补规律主要可归为哪些方面? 答:1持忍结合。2情理交融3争让相济。
14什么是教育领导集体?其心理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心理学意义?
答:教育领导集体:是指在教育组织结构中,由主要领导者和其他经由组织程序产生的参与管理并行使一定领导职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意义:1有利于集中群体智慧,克服个人认识上的片面性2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增强领导成员的责任感3有利于信息沟通,提高心理相容水平4有利于形成集体意识,发挥集体心理效能 5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组织目标。心理结构:1在认知系统上互补2在动力系统上互动3在调节系统上同步。
15影响领导群体团结的心理因素有那些?应如何预防和消除?
答:因素:1信念的向背2感情的离合3意志的强弱。如何预防和消除:1端正对待职、权、责的态度2端正对待功过、奖惩的态度3端正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4加强意见沟通。
16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含义和意义? 答: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即是指教育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按照心理互补规律,进行领导集体结构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从而使领导集体达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优心理状态,增强整体功能。意义:1它有助于形成强而有力的领导集体。2它有助于提高领导效率或效能。3它有助于集体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17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标志是什么? 答:1心向一致2心力集中3心理平衡4心理相容
18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1自觉增强集体意识2共同建立和谐的感情氛围3充分运用心理互补规律4.坚持实行动机强化5发挥一把手核心作用。
19校长负责制包含的三个方面? 答:1校长全面负责2党支部保证监督3教职工民主管理。
20构成调节系统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意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1在理想上互勉2在信念上一致3在世界观上共鸣4在意志上互励。
21.领导集体的心力集中包括许多方面,这里对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介绍?
答;1注意力集中2意志力集中3情绪感染力集中。
22.领导集体的心向一致的条件前提? 答:1共同的信念2认同感3意见沟通4扬长避短。
23.心理相容的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答:1它是搞好领导集体成员团结的心理基础,也是实现集体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2它可以为实施领导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保持成员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24.使领导集体成员之间进行正常和谐的心理交往逐步形成和扩大心理相容最佳领导集体,改善心理相容一般型减少或根除心理不相容型领导集体,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有哪些?
答:1要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和道德意识的修养。2要确立共同的使命感3要建立亲密的同志感情。
25.集体意识形成的五个条件?
答:1具有同一的信念2具有一致的利益3具有严明的纪律4有相互依赖和团结互助的内部关系5有集体荣誉感
26.建立和谐的感情氛围? 答:1尊重其他成员的人格,任何轻视他人的态度,甚至侮辱他人人格的做法,只能激起对方的反感或憎恨2善于培植彼此的感情3把握好感情的转化。
27贯彻好心理平衡原则要处理好哪些问题?答:1要培养良好的工作意识。2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领导者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注意尊重他人、尊重下级。
28教育社会认知的特点和功能?影响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因素有那些?
答:特点:1自我认知的自觉性2人际认知的广泛性3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功能:1加速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成熟2改善人际关系3提高教育效果4增进心理健康。
影响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因素:1当时的情境2被认知者的特点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29.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情感品质?如何培养?答:1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工作者做好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大作用。。2强烈的理智感。3深刻的道德感。4正确的审美感。
培养:1.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2开拓宽广的胸怀3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4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养。
30.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意志品质?如何培养?答:1明确的目的性2一贯的坚持型3处理问题的果断性4沉着自制和耐心。培养:1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3培养深厚坚定和有效的情感4在实践中经受考验。
31.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主要表现在:
答:一,以自身的工作成就为主要目标。二,对职称的追求是努力工作的动力。三,经济利益的追求。
32.马斯洛认为人有五钟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3.怎样消除不公平感?答:1重新认识个人的投入和产出,自我解释,自我安慰,以求得心理的解脱。2改变比较方法,自我安慰,获得主观上的公平感。3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投入产出比率。4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投入产出比率。5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发泄不满。
34.什么是挫折?挫折是如何产生的? 答:所谓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产生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阻碍。2社会环境的影响。3个体身心条件的影响。4个体动机冲突的影响。
35.什么是挫折容忍力?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因素:1生理条件2学习与训练3个体心理品质
36.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有哪些?
答:一般而言,人们受挫后的外部行为反应有如下几种表现:1攻击2冷漠3倒退4固执5逃避。
37.挫折产生的组织因素有哪些? 答:1.组织的管理方式。2组织内的人际关系3工作性质4工作环境5其它,如工作计划安排不周,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不当。
38.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受挫折者?答1.采取宽容的态度提高认识,分清是非3.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4精神发泄。
39.一般挫折产生后可能遇到的情况有哪些种?答:1.动机行为没有受到阻碍或干扰,能轻易获得满足,无需特别的努力既可达到目标。2.动机行为可能受到阻碍或干扰,但此过程给予个人许多解决问题的机会,而终能冲破阻碍或干扰,从而达到目标。3.当一种动机行为遇到阻碍或干扰,几经克服未能逾越时,忽然有另一个较大的动机出现,个人可能先满足后一动机而暂时放弃前一动机,改变行为目标,从而改变行为方向。4.动机行为完全受到一时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致使目标不能达到而受到挫折,感到沮丧失意。
40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挫折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哪些?
答:所谓挫折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也称心理防御机制。1合理化作用2压抑作用3代替作用4投射作用5表同作用6反向作用。
41.教育工作者受挫折后应如何帮助解决?答:A调整组织环境,减少导致挫折的刺激情境。1自然因素。对于组织的自然环境,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及时给予调整解决,使之趋于完善,则可大大叫少导致人们挫折的刺激情境。2.社会心理因素。如教育管理者的行为和管理方式不当、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安排和调动不合理等,对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应进行调整改进,以减少人们受挫折的刺激情境。
B进行教育和训练,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1.教育所属职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2教育所属职工保持乐观情境。3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盥洗教育所属职工在遭受挫折后,学会自觉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5教育所属职工了解并接受自己。6教育所属职工要善于调整所追求目标的标准。C正确对待受挫折者。1.采取宽容的胎毒提高认识,分清是非3。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4精神发泄。D讲究心理卫生,保护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42.个体心理品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答:1认知判断2情感因素3意志成分
43.教育领导者发现所属职工出现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应及时解决,一般的临床手段?答1心理咨询2心理治疗
44.心理卫生和管理的关系,从几方面分析?答:1从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来看,心理卫生应当是管理的重要内容。2从管理工作面临的人和事的矛盾来看,也必须作好心理卫生工作。
45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答:1文化因素障碍2社会因素障碍3个体因素障碍
46.文化因素障碍有那些?答:1语言障碍。如语言文字有意识的符号等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曲解偏见歧视的障碍2民族或群众在情感和意义上的倾向问题。3教育程度差别上的障碍。
47.社会因素障碍有哪些?答:1地位角色障碍。如所处社会地位角色植物年龄经济政治等方面条件的茶具2空间距离障碍,双方空间距离太大,中间媒介环节过多,必然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3沟通网络障碍,在群体结构中人们交往相成的不同沟通网络,因各种因素会造成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48.个体因素障碍有那些? 答:1各项结构障碍,人们的需求动机习惯态度价值观人生观。2各项品质特征的障碍,如虚伪,冷漠孤僻猜疑心大等。
49.人际反应分类? 答:依据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将人际反应分为:暴露型,克制型、防守型伪装型。根据交往双方的关系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
50.人际沟通及其特点?答: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它是人们借助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所进行的各种直接的、实在的心理接触和心理交换。特点:工具性沟通和情感性沟通双重特点。
51.强化人际沟通效能。运用心理技巧,提高和强化人际沟通效能,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答:1端正沟通动机。2及时反馈3运用心理技巧4平等对话。
52.人际沟通的模式? 答:模式:人际沟通从信息交流角度来看,是发信者将信息编码后输入信息通道,受信者将信息译码后接受,并将反应反馈给发信者的过程。
53.人际沟通的种类? 答:1从组织层次来看,有个体内主我和客我间的沟通,个体自我和他我的沟通,个体与群体的沟通,群体与群体的沟通。2从沟通方向上看,有信息传递的单向沟通和相互传递的双向沟通。3从组织中的交往方向看,有上层人员向下层人员的下行沟通,下层人员向上层人员的上行沟通,同级组织或群体以及个人之间的平行沟通4从沟通方式看,有通过组织或明文规定的正式够隔阂非正式组织或群体之间的非正式沟通。5从群体结构的沟通形式看,有链型圆型,轮型丫型全频道型等不同形式的沟通。
54.什么是群体合作?群体合作的条件和形式有哪些?
答: 所谓群体合作:是指群体中两个以上的个体或与其他群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相互配合,以求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群体合作是人们为 了共同目标而实现的共同活动。教育群体合作:是指在教育群体中,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群体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妄称某项任务的心理活动,它是群体成员或群体与 群体之间协调作用最高水平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条件:1共同的目标。2合作双方的活动3相互协调。
55.教育群体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答:1群体合作有助于提高教育绩效2群体合作有助于协调群体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3群体合作还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建设精神文明。
56.影响教育群体合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教育群体合作?(教育群体合作与管理)
答:1工作目标是否一致2工作性质是否相同3信息沟通是否畅通。4群体规范是否确立5奖励方式是否正确6领导方式是否恰当。如何促进:1端正对群体合作的认识2创设群体协调合作的条件3利用竞争的外部环境促进合作4领导者要成为群体贴心人5多组织各种活动,使成员增强接触。
57.教育群体竞争的含义、意义、作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所谓群体竞争:是指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为了己方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种活动。教育群体的竞争:是指在教育组织内的竞争活动。教育群体竞争的意义和作用:A教育群体竞争的积极意义?:1激发教育工作者的主人翁责任感2增强群体凝聚力3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绩效B教育群体竞争的消极作用?:1心理压力2心理污染3小群体意识4认知偏差。教育群体竞争的基本特征:1竞争有共同的夺取目标2竞争有较量的对手3竞争有胜负的结果。
58.影响教育群体竞争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组织好教育群体竞争?答:一.动机,二.组织机构,三.交流信息,四.个性特征,五.竞争成败。组织好竞争
>> 点击阅读全文 <<
最近更新
- 广东省自考00024普通逻辑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省自考00031心理学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省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省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押题... 06-23
- 广东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06-23
自考解答
- 深圳自考如何申请学士学位? 08-22
- 深圳自考专科可以转专业吗 08-22
- 深圳自考专科最快多久能毕业? 08-22
- 深圳自考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怎么学? 08-16
- 深圳自学考试_自考本科专科-深圳自考... 07-22
- 深圳自考可以报考哪些学校呢? 07-22
- 深圳全日制大专在读,同时可以自考本... 07-22
- 自考大专多久能毕业? 07-12
- 深圳自考生怎么办理课程免考? 07-11